无论是英国《经济学家》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公布的“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还是《单片眼镜》与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联手推选出的世界20个最宜居住的城市,其中都熠熠闪现着一种新的价值观:城市的主体是人,人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生活舒适是城市首要关切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城市本性”正在回归。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宜居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
追求城市的宜居性,其实意味着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考试大)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宜居的城市不应该对人有所压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宜居城市链接了过去和未来,它尊重历史的烙印,也尊重我们的后代,人们能够方便地交通,孩子和老人能够轻易地接近绿地,所以宜居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对工作和住房的追求不能以降低城市环境质量为代价,市民不能用绿色空间和新鲜的空气去交换薪水。温哥华把“宜居城市”界定为“一个能够满足所有居民的生理、社会良好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居民自身发展的城市系统”。把城市规划师站点加入收藏夹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是居住环境的基本条件,后来学者又把“可持续性”加入其中,成为宜居城市评价的重要依据。
目前世界上较权威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当属《经济学家》智库,其“宜居”标准是能否为大众提供广泛的产品和服务,个人安全能否得到保障,是否有高效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等等,细化成30多项具体指标。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当然更愿意到那些恐怖威胁最低的城市。《国际先驱论坛报》则把“世界宜居城市”的标准细化为11条。
东京和新加坡的经验
日本东京等多个城市在宜居排行榜上有名,原因是其低犯罪率、设计周全的公共交通系统、良好的公共服务。
日本的城市“改装”,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在经历了20世纪60-70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后,日本戴上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桂冠,却也陷入乌烟瘴气的氛围中:灰蒙蒙的城市天空、黑乎乎的城市河流,城市不再是宜居的家园。东京在反思中开始警醒与检讨,将“家园城市”作为首要目标,开始城市改造和郊区拓展。其基本经验是,高速高效的轨道交通先行,然后在交通线附近布局住宅,引导人才到郊区生活。离东京中心城区20公里到50公里的地段,渐渐成为主要居住区。东京为缓解城市中心的压力,首先为市民搬出城区提供方便,而不是先卖地建楼,而后才考虑交通。
新加坡在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上经常进入前10位,不仅拥有便利的交通,舒适居住环境,而且具活力的多样化文化,政府行政效率极高,高度透明的法治。《经济学家》形容新加坡是个每样事情都经过尺规量过的城市,是现代人精心规划出来的完美城市。因此,在亚洲其他城市充斥乱象时,这个精心策划的小桃源,是让人难以舍弃的选择。
深圳应当在“宜居”上强力作为
深圳在国内算对“宜居城市”有所觉悟的城市,(考试.大)2年就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单项奖。进入新世纪,深圳提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进而倡导“家园意识”,国内首份《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中深圳最“宜居”。
但是,在各种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上,我们还没看到深圳的名字。那么,我们是不是很好地对照“世界宜居城市”的各类标准,检讨和反思我们城市发展中的缺失,将“宜居城市”写入城市发展目标中?把“宜居”落实到城市百姓的生活细节中,从高龄者、残疾人的人性居住环境,到从地面防滑材料的铺砌,再到学校进出口安全通道的保障设置……我们是不是敢于在“宜居”上向世界先进城市叫板,引领中国城市的宜居化革命?
优质教育推进宜居
从国际上来看,很多宜居城市常常是高等教育中心,浓郁的人文氛围不仅陶冶市民心性,更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在美国,美国人青睐的小城多是高等教育中心。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市被《城市排名和等级》评为全美最适宜居住的地方,因为这里有的弗 吉尼亚大学,大学旁边还有雪兰多国家公园,风景秀丽。除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弗吉尼亚大学在高科技方面与企业的研究合作,还为夏洛茨维尔市带来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使经济健康发展。密歇根州的安娜堡和俄勒冈州的科瓦利斯市也因为是大学城的缘故跻身全美十大宜居城市。
在这些城市,发达的高等教育已经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支撑,而且借助其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之优势,在经济社会方面对城市发展产生着显性作用。这对深圳也有启发意义,要宜居,就不能只盯着环境、经济做文章,还需要关注于宜居的内涵和可持续力。我们不妨从两处着手:一方面,继续做大做强以深大为代表的深圳本地高校,增强其影响力与辐射力,以此带动深圳科研基地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不妨考虑建设富有城市特色的“深圳高校圈”,既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也能潜移默化营造出“教育即生活”的良好风尚。
人文深圳,创智深圳,有发达高等教育作支点的深圳才更为宜居。
培育发达的广场文化
前段时间,陪家人到地王大厦对面的万象城购物,碰巧那里正举办一场音乐会,几十个身着燕尾服、系着蝴蝶结的演奏者姿态雅致,神情庄严,正合力演奏一曲又一曲经典音乐。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深圳市政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特意设立的一种常态性的公益文化活动,它被命名为周末广场音乐会。看到这一幕,我非常感动,这才是更完整意义的城市生活。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城市都有魅力无穷、令人向往的文化广场,而且这些文化特色很浓的广场,往往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会聚的地方,历史文明的融合,塑造着艺术美和自然美。比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广场是威尼斯的象征,经常举办典庆、文化活动或休闲娱乐活动;莫扎特广场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中心,萨尔茨堡是音乐家莫扎特的出生地,现在这里每年都要举行莫扎特音乐节,并经常举行各种不同的音乐演奏会……深圳的广场文化历来颇为发达,但是,在过去,还是以通俗性演唱居多。经过这么多年的积淀,深圳已培育出了一个日渐成熟的高雅艺术需求市场,因此,进一步借鉴世界发达城市的经验,多多培育发达高雅的广场文化,人们就能够在艺术熏陶中慢慢品尝出生活的节奏之美,也会让人更加诗意地栖居。
多听听市民声音
评价城市宜居不宜居,可能有 许多重要指标。但对于我们普通市民来说,所谓宜居,(考试大_)有一种被尊重感就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中,更应该多听听普通老百姓的声音。
城市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最终的使用者都是市民,规划得好不好,感觉舒坦还是别扭,都会直接影响到对城市宜居与否的评价。
应该说,深圳在做一些跟民生息息相关的市政规划时,还是很注重征求大家意见的。但我认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前不久,塘朗山修起了护栏,跟“长城”似的,同周围的风景很不协调。还有一些立交桥之类的市政设置,刚修到一半,就因为周围居民的反对而不得不停止施工,造成巨大的人力财力浪费。
在作出一项市政规划,上马一项民生工程时,多听听市民的声音,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决策才能更有预见性,也会让市民更满意,让公共财政少受损失。
说到底,倾听市民声音的过程,也是执政为民的体现。在我看来,所谓宜居,既包括城市硬件设施过硬,也包括居民精神需求的满足。要建设宜居城市,公共管理能够更多顾及普通市民的感受,既有利于把城市建设得更好,也是对我们普通市民的尊重。
相关链接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的2000年度国际“花园城市”评委会宣布当年的当选城市名单,中国的深圳经济特区荣获规模级城市花园城市称号。这是中国城市首次获此殊荣,也是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园林绿化的一次国际认证。
2005年10月,深圳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而且,(考^试大)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年初公布,深圳继续保持称号。
零点集团公布的《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显示,在沟通、就业、就学、做邻居、子女结婚等7个方面城市包容性排行榜中,三亚、成都和深圳居前三。由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与第一财经合作编制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城市的整体宜居水平偏低。
《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披露,城市宜居品牌排行榜深圳名列第一。
2007年,《单片眼镜》《国际先驱论坛报》联合推选出了世界20个最宜居住的城市。“世界宜居城市”包括11条基本准则:一、拥有设计良好、有国际远程航班的国际性机场;二、低犯罪率;三、国家提供优质的教育;四、高素质的保健医疗服务;五、气候宜人;六、通讯系统良好;七、社会容忍度高,能容忍同性恋、不同种族,并让妇女平等就业;八、凌晨1时仍能买到酒;九、公共交通包括出租车的收费合理且服务佳;十、当地媒体及国际报纸杂志的有无、多寡及其素质;十一、城市规划可让市民接触到大自然,并尽量避免污染和生态破坏。
英国《MONOCLE》杂志评出2008年全球最宜居的25个城市排名: 哥本哈根、慕尼黑、东京、苏黎世、赫尔辛基、维也纳、斯德哥尔摩、温哥华、墨尔本、巴黎、悉尼、檀香山、马德里、柏林、巴塞罗纳、蒙特利尔、福冈、阿姆斯特丹、明尼阿波利斯、京都、汉堡、新加坡、日内瓦、里斯本和波特兰。
2008年,英国《经济学家》智库公布“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赫赫有名的纽约、东京、伦敦、香港、巴黎,或因交通拥堵和犯罪率或面临恐怖袭击威胁,排名后移。而加拿大的温哥华却因是低犯罪率,交通和通信设施非常完善名列榜首。亚洲只有东京和大阪挤进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