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本身说,它发展得好不好,是不是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城市”,关键不在于人有多少、地有多大,而在于经济实力的大与小,对周边的带动影响的强与弱,在国内外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西安都市建设得怎样,是一个“国际化大城市”或“城市”或“区域城市”或“省内城市”,根本也应看它的实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达到哪一个层次和范围。作者简介:曹钢,我省经济学家,陕西省行政学院副院长,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农业组副组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产权经济学、陕西经济研究。代表作有:《产权经济学新论》、《陕西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西部地区加快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等。
关于西安都市圈建设问题,已经过多年的讨论,越来越热。最初提出建设“国际都市”,后来又放在关中城市群中讨论,后来又作为跨省的所谓“大关中”城市圈来研究。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我历来比较关注这个问题,也认为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把它做“热”,但另一方面,在“如何做”的看法上,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因而用“冷思考”这个词,表达自己的若干意见。
关于城市化路径的新认识
讨论西安都市建设,有一个前提是对城市化路径认识问题。因为我们所以看重城市建设,力图把它做大,实质是要发挥其在城市化中的功能。通过多年的研究,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已在城市化路径上获得重大创新,这个问题自然关系到西安都市建设的思路。
国际上传统的城市化模式,是源于工业化初期的一种路径。这种路径的典型特征是人口城市化,即主张人口向城市集中,把城市人口多少,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准。这种模式以城乡对立为前提,以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乡村经济败落为变革过程。似乎一个城市人口越多,其就越大、越发达。然而伴随时代的进步,这种模式不断地受到挑战。尤其是在中国的改革中,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代表,产生了一种新的城市化路径,这就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下,主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创办工业及各种非农产业,使农村自身积累和投资能力极大强化,相应地完成由种地到务工、农民到市民、乡村到城镇的转变,并在根本上淡化城乡界限,实现了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显然,这种新的城市化路径中,农民没有被边缘化而等待别人去吸纳,而是自己成为创业者;农村不是败落下去,而是更加发达了;最终不是让农民“进城”,而是通过农民去“造城”。城市化实质主要是三条:一是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农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城乡经济连结、市场接轨,互利互补,融为一体;三是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村人口过上同城里人差不多的生活。反过来对城市本身说,它发展得好不好,是不是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城市”,关键不在于人有多少、地有多大,而在于经济实力大与小,对周边的带动影响的强与弱,在国内外具有不具有竞争优势。西安都市建设得怎样,是一个“国际都市”或“城市”或“区域城市”或“省内城市”,根本也应看它的实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达到哪一个层次和范围。我认为,这应该成为我们研究西安都市发展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现在的西安究竟“大”还是“不大”
要加快西安都市建设,必须对西安的发展现状有个正确评估。这应由事实说话。首先,应该说西安已较大。因为按《中国城市统计——2005》提供的资料,以全国城市比较,除四个直辖市外,西安全市人口排第6位,市辖区人口排第3位;市辖区面积为第8位,这在全国是比较突出的。西安市辖区人口464.54万人,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武汉和广州。加之西安具有十三朝古代帝都的优越历史,因而说到西安,国际国内都不敢小瞧它。
然而西安是不是很大很强呢?这又很难说。论人口和面积它真的不小,但论经济却就差了。2004年西安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958700万元,其中市辖区为9990800万元,在全国省市自治区首府城市排位中,分别为第18位和15位。如果按人均GDP说,竟然分别为倒数第5位和倒数第3位。显而易见,在讨论西安大与不大时,我们似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论人口和面积,它是不算小了或者说已比较大了,而论经济发展和人均贡献能力,它仍较小,远远落后于国内同类城市的水平。
关于西安都市圈建设问题,已经过多年的讨论,越来越热。最初提出建设“国际都市”,后来又放在关中城市群中讨论,后来又作为跨省的所谓“大关中”城市圈来研究。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我历来比较关注这个问题,也认为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把它做“热”,但另一方面,在“如何做”的看法上,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因而用“冷思考”这个词,表达自己的若干意见。
关于城市化路径的新认识
讨论西安都市建设,有一个前提是对城市化路径认识问题。因为我们所以看重城市建设,力图把它做大,实质是要发挥其在城市化中的功能。通过多年的研究,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已在城市化路径上获得重大创新,这个问题自然关系到西安都市建设的思路。
国际上传统的城市化模式,是源于工业化初期的一种路径。这种路径的典型特征是人口城市化,即主张人口向城市集中,把城市人口多少,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准。这种模式以城乡对立为前提,以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乡村经济败落为变革过程。似乎一个城市人口越多,其就越大、越发达。然而伴随时代的进步,这种模式不断地受到挑战。尤其是在中国的改革中,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代表,产生了一种新的城市化路径,这就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下,主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创办工业及各种非农产业,使农村自身积累和投资能力极大强化,相应地完成由种地到务工、农民到市民、乡村到城镇的转变,并在根本上淡化城乡界限,实现了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显然,这种新的城市化路径中,农民没有被边缘化而等待别人去吸纳,而是自己成为创业者;农村不是败落下去,而是更加发达了;最终不是让农民“进城”,而是通过农民去“造城”。城市化实质主要是三条:一是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农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城乡经济连结、市场接轨,互利互补,融为一体;三是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村人口过上同城里人差不多的生活。反过来对城市本身说,它发展得好不好,是不是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城市”,关键不在于人有多少、地有多大,而在于经济实力大与小,对周边的带动影响的强与弱,在国内外具有不具有竞争优势。西安都市建设得怎样,是一个“国际都市”或“城市”或“区域城市”或“省内城市”,根本也应看它的实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达到哪一个层次和范围。我认为,这应该成为我们研究西安都市发展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现在的西安究竟“大”还是“不大”
要加快西安都市建设,必须对西安的发展现状有个正确评估。这应由事实说话。首先,应该说西安已较大。因为按《中国城市统计——2005》提供的资料,以全国城市比较,除四个直辖市外,西安全市人口排第6位,市辖区人口排第3位;市辖区面积为第8位,这在全国是比较突出的。西安市辖区人口464.54万人,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武汉和广州。加之西安具有十三朝古代帝都的优越历史,因而说到西安,国际国内都不敢小瞧它。
然而西安是不是很大很强呢?这又很难说。论人口和面积它真的不小,但论经济却就差了。2004年西安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958700万元,其中市辖区为9990800万元,在全国省市自治区首府城市排位中,分别为第18位和15位。如果按人均GDP说,竟然分别为倒数第5位和倒数第3位。显而易见,在讨论西安大与不大时,我们似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论人口和面积,它是不算小了或者说已比较大了,而论经济发展和人均贡献能力,它仍较小,远远落后于国内同类城市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