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北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测试A》写作试题

时间:2016-08-04 13:56:00   来源:无忧考网     [字体: ]

  【考题 概述】
  材料讲述了湖北恩施一位胡医生从医20多年从不收受红包,良心从医的事例,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尊敬,更能引起我们的深思。
  请结合上述材料,围绕“坚守良知”,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解题思路】
  题干要求围绕“坚守良知”,自拟题目,属于半命题作文。其实已经明确了立意。
  “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对文体和篇幅进行了规定。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首先要明确立意。题干已经给出,而分论点的提取在材料中并不明朗,所以在坚守良知立意确定的基础上应该开阔思维。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进行思考。
  从“是什么”的角度可以谈良知是什么,在生活中是如何展现的。以材料中的胡医生为例,他的做法就是作为一个医生的良知。良知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社会公德。良知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社会道德的底线。我们常说“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说对一件事情的衡量标准不要违背人之常情,更不能打破法律和道德底线。
  从“为什么”的角度,其实是谈坚守良知的意义。朱自清先生在身患疾病的情况下,守住了国格“不买美国面粉”。几年前流行这样一句话“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中国人喝牛奶,结石”这样的戏谑让我们汗颜食品安全这道底线。近年来苏丹红,三聚氰胺,过期鸡肉一次又一次地刺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坚守良知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生活在浮躁的物质时代,许多人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将自己的精神掏空,成了只会用利益考量的人,许多评论家由此发出“离灵魂太远”的叹息。对于浮躁的社会,良知的坚守会解冻冰冷的心,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都有很大的裨益。
  从“怎么办”的角度,可以谈怎样坚守良知。具体到各个职业,比如医生要有医德,不能看红包做手术,更不能让患者吃了药,花了钱,到之后告诉患者无药可治。还有教师,作为孩童人生的引导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还有现在一些关于养生、医疗的电视节目也不能随便从哪里找个专家说一通就算了事,要对观众负责,对自己负责。
  【参考范文】
坚守良知 还天空一片清明
  良知,是道德的最低标准,是法律的底线,是行为与理智的捍卫者。郭沫若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具备良知是人类活在世上的基本条件,如果良知在一个人的内心中死亡,那么他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只会遭人唾弃;一个社会的明天,是由正义托起的,但如果正义慢慢衰退直到沦亡,那么,明天将会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让我们拾起心底的良知,还内心一片平静,还社会天空一片清明。
  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成为非作恶愈大。”如果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那么良知便是道德的根本,每个人都要坚守良知。
  坚守良知,不需要过人的才华,不需要远大的志向,也不需要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能力,它只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是有抱负有能力的人,越是应该自觉主动、矢志不渝地捍卫良知。这是作为社会公民的基本责任,这也是一个人生命存在的意义所在。人之初,性本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一座天平,一旦被恶势力压得倾斜,就算获得利益也会遭人唾弃。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一道划在神州大地上的深刻的痛。24万逝者,时光不会忘记,生者永远铭记与祭奠。然而,在大地震30周年纪念之际,有人却从“纪念”中找到了“商机”。一家公司弄了座刻名收费的“地震纪念墙”,明码标价“正面刻名每一姓名1000元,背面800元”。这无疑给遇难者的家属的伤口上重重地撒了一把盐。
  坚守良知,不需要大声疾呼,不需要举手起誓,它是心底泛起的一种由衷的情感,是一种坚定的守护,是无数人用生命尊严捍卫的一道防线。苏武牧羊19年,吞毡啮雪、历尽艰辛,拒绝敌人的威逼利诱,终成千古佳话。朱自清身患疾病仍拒绝买美国面粉,坚守国格。人民警察任长霞尽忠职守,最终为了自己心中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尾山宏:一位70岁的日本老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是什么让他们顶着如此巨大的压力,也要孤注一掷呢?只因那胸中的一抹良知。他们没有大声疾呼唤起良知,他们没有刻意地担当正义的卫道士,却用他们坚守良知和正义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强大的力量。
  良知是社会的底线,在造物主赋予人类的财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有太多泯灭良心的事情,让我们痛心疾首。但是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不能将自己的健康交给没有良知的食品企业,不能让将孩子交给“范跑跑”这样的老师。我们要守护良心的底线,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成为一个有责任,有良知,有公德的人,还天空一抹亮丽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