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在又一个“难求职季”里,大学毕业生简历造假,忽然间就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学生会干事变成干部、短期培训就成毕业……正值高校就业季,类似的简历造假、文凭“注水”,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已成公开的秘密,甚至出现比拼造假现象。记者连日来在多场校园招聘会发现,一些大学生们的求职焦虑并未减轻。有的毕业生认为简历“注水”成本低、核实难,于是“铤而走险”。
【模拟试题】
学生会干事变成干部、共青团员“眨眼”成共产党员、短期培训就成毕业……正值高校就业季,类似的简历造假、文凭“注水”,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已成公开的秘密,甚至出现比拼造假现象,称不造假是大傻。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当下,简历“吹牛”、文凭“注水”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造假越来越普遍、程度越来越严重、花样越来越繁多,体现了大学生求职的焦虑心态。“骗来”的饭碗端不稳,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不仅提高用人单位招聘成本,而且严重危害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必须予以重拳出击。
近年来,简历造假愈演愈烈,这种社会不正之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重原因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是学生自身的问题,部分学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诚信缺失、心术不正,甚至有人认为“简历不造假,十足一大傻”。其次,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竞争惨烈,就业市场形势严峻,一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在招聘时直接注明“学生干部优先”,还有的单位对应聘者的政治面貌作出明确规定。为了争取就业机会,一些毕业生就夸大简历信息,给简历“注水”。再次,学校也难辞其咎,学生德育一直被忽视;有的老师重科研、轻教学,自己带的学生基本处于放羊状态;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苦读四年发现适合的工作不多;此外,学校在监督学生求职方面也显得能力不足。后,核实简历成本高、简历“注水”的不诚信行为成本低,也助长了投机风气。
简历造假、文凭注水是社会的悲哀。纠正这股不正之风,需要多方面努力。对大学生而言,要秉持诚信的做人根本,“简历造假”虽然像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其背后的“不诚信”污点,终究是确存的。高校、用人单位以及相关的人事部门,必须把好关,一定要挤干毕业生简历中的水分,坚决让不讲诚信者不能得逞,让造假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成本。此外,“招聘”应该是一个个性化、差异化的过程,而不能沦为简单的简历比拼。用人单位必须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精准选人”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求职者投机取巧、投其所好。同时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曝光不诚信行为,在人才交流中心设立求职者“黑名单”制度,方便用人单位查询,以减少失信行为。相信只要社会各方“认真”,坚持原则,“吹牛”简历必会很快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