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
1.“抄报”用于:
A.上级机关
B.平级机关
C.下级机关
D.不相隶属机关
2.公函是( )文。
A.上行文
B.下行文
C.平行文
D.上行文或平行文
3.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如“一朝分娩”是用( )讲道理来证明论点的。
A.对比法
B.喻证法
C.类比法
D.引证法
4.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的行政机关公文种类除通知、通报、请示、报告、会议纪要外还包括:
A.命令(令)、决定、决议、公告、通告、批复、意见、函等公文文种
B.命令(令)、决定、批复、意见、指示、议案、公告、函等公文文种
C.命令(令)、决定、条例、议案、通告、批复、意见、函等公文文种
D.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议案、批复、意见、函等公文文种
E.命令(令)、决定、规定、公告、通告、议案、批复、函等公文文种
5.销毁秘密公文应当到指定场所由( )人以上监销。
A.二
B.三
C.四
D.五[NextPage]
6.批办,指:
A.拟稿
B.对发文审核把关
C.对来文办理做出批示
D.对来文办理提出初步方案或建议
7.教育部与各省教育厅之间属于:
A.业务指导关系
B.平行关系
C.隶属关系
D.领导关系
8.我国的公务员是指: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C.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D.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9.决定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因素是:
A.行政首长
B.政府职能
C.行政体制
D.行政编制
10.在设区的城市,属于城市基层政府的是:
A.市辖区政府
B.街道办事处
C.居民委员会
D.市政府 [NextPage]
11.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协调机制包括行政督导和:
A.行政参与
B.行政委托
C.行政授权
D.权力委任
12.在年度考核中,公务员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应该:
A.辞职
B.辞退
C.开除
D.降职
13.沟通措施属于:
A.计划职能
B.组织职能
C.领导职能
D.控制职能
14.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下,行政首长进行决策的最重要的途径是:
A.领导本级政府工作
B.召集和主持本级政府的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
C.服从上级政府的指令
D.征求群众意见
15.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
A.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
B.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C.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D.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NextPage]
16.下列选项中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的职权是:
A.行政措施的规定权
B.修改宪法
C.解释宪法
D.对国防、民政等各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权
1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规定,除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之外,有权提出宪法修正案的还有: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C.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工作委员会
18.有权制定基本法律的国家机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通过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4年
C.1978年
D.1982年
20.公民是指:
A.出生在我国的人
B.具有我国国籍的人
C.享有政治权利的人
D.年满18周岁的人 [NextPage]
21.国务院实行:
A.民主集中制
B.集体负责制
C.总理负责制
D.民主协商制
22.我国宪法规定,行使解释宪法职权的国家机构是:
A.国务院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23.规律是指: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的联系
C.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则,以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24.有人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辩证法观点
25.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首先是指:
A.国家制度
B.民主方法
C.民主精神
D.民主作风 [NextPage]
2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27.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
A.解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B.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C.扩大内需
D.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特殊性在于:
A.国家制定完善的法律来规范市场活动
B.国家直接参与市场活动
C.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活动
D.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29.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A.循序渐进、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B.循序渐进、节约土地、科学发展、合理布局
C.循序渐进、节约土地、持续发展、科学布局
D: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3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
A.思想路线
B.政治路线
C.组织路线
D.基本路线 [NextPage]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机关与同级或相应的党的机关、军队机关、人民团体联合行文,按照( )的顺序排列。
A.政
B.党
C.群
D.军
2.议论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归谬法
D.概括论证
E.类比论证
3.说明的要求是:
A.要客观
B.要准确
C.要科学
D.要幽默
4.下列属于国务院职权的是:
A.制定行政法规
B.决定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
C.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D.向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
5.公务员回避的类型主要是:
A.任职回避
B.申诉回避
C.公务回避
D.地区回避 [NextPage]
6.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行政机构改革主要有:
A.1982年自上而下的机构改革
B.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
C.1993年机构改革
D.1998年机构改革
E.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
7.按照机构的属性,政府机构主要分为:
A.领导机构
B.辅助机构
C.咨询机构
D.职能机构
8.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应具有的效力有:
A.确定力
B.溯及力
C.拘束力
D.执行力
9.行政行为成立的要件有:
A.主体要件
B.功能要件
C.内容要件
D.权限要件
10.行政行为无效的要件有:
A.行政行为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
B.行政主体不明确
C.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
D.行政行为不适当 [NextPage]
11.抽象行政行为的特征包括:
A.对象的特定性
B.效力的普遍性
C.不可诉性
D.准立法性
12.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各种错误学说自身或之间的矛盾,常常有利于正确学说的发展。这种情况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相互利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B.旧事物反对新事物的斗争可以直接推动事物的发展
C.消极因素也能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也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13.我国的基本国策包括:
A.对外开放
B.计划生育
C.节约资源
D.促进经济增长
14.关于货币政策,正确的说法是:
A.货币政策就是通过调整货币的需求量,使货币的需求量和供应量相适应,从而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B.货币政策的总目标是保持经济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C.现实中存在着均衡的货币政策、比较“松”的货币政策和比较“紧”的货币政策三种不同的货币政策
D.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社会总需求不足,一般不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
15.有关行政立法,正确的表述是:
A.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的行为
B.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按照立法程序所做的行为
C.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制定普遍性行为规范的行为
D.行政立法是国家机关制定有关行政管理方面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NextPage]
五、简答题
1.简述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和管理规模的关系。
2.请简述法人的种类。
3.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六、论述题
法律关系是我们学习法律知识、分析法律问题的钥匙。试述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及其构成要素。
七、案例分析
1.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2月23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强调各级政府和煤炭企业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标本兼治,坚决防范重大事故的发展。并决定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专设由总局管理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强化煤矿安全监察执法。
问:这次机构调整遵循了政府机构设置的哪项原则?
2.警员李某在本辖区巡逻时,发现有数名青年在打群架。李某上前成功制止斗殴后,决定给予打架的青年每人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并要求当场缴纳。其中一青年申辩说自己还不满14岁,依法不应当受到行政处罚。李警员说:“我是依法执行公务,即使你三岁,违法也要罚款!做了违法的事,你还敢顶嘴?!”并决定对其加收100元的罚款。问:李某的行为有什么违法之处? [NextPage]
一、单项选择题 ()
1.A 2.D 3.B 4.B 5.A
6.C 7.A 8.D 9.B 10.A
11.D 12.B 13.C 14.B 15.C
16.C 17.C 18.A 19.B 20.B
21.C 22.D 23.A 24.B 25.A
26.A 27.A 28.D 29.D 3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E 3.ABC 4.AD 5.ACD
6.ABCDE 7.ABD 8.ACD 9.AB 10.AB
11.BCD 12.AD 13.ABC 14.BC 15.AB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NextPage]
五、简答题
1.管理幅度一定,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组织规模一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管理层次一定,管理幅度与组织规模成正比。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并没有固定的数额和比例,应以行政效率的提高为宗旨灵活掌握。
2.法人可以分为四种:
(1)企业法人,是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
(2)机关法人,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以国家预算作为独立的活动经费,具有法人地位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
(3)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各类法人,如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公益事业的单位; 一
(4)社会团体法人,是指由自然人或法人自愿组成,从事社会公益、文学艺术、学术研究、宗教等活动的各类法人。
3.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
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必须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第一,我们必须珍惜已取得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决不能走回头路。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决不能超过这个阶段,不能急于求成。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特指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落后的情况,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管100年。
六、论述题
(1)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人们根据法
律规定而形成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法律关系的特征
①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②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
③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④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定在人们之间形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3)结构
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①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参与法律关系,并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通常包括:公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国家也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②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具体来说,在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物、行为和精神财富(又称“智力成果”)。
③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或利益,它表现为权利人可以自己
作出一定的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
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责任,它表现为必须作出或
不作出一定的行为。[NextPage]
七、案例分析
1.主要坚持了适应环境变化、强化权责一致的原则。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安全生产尤其是煤炭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煤矿事故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经常发生。为强化责任。有必要将原有管理机构升格,使职、权、责相统一。
2.(1)200元的罚款不能当场收缴。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时,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也应当履行行政处罚决定。本案中的罚款已经超过了当场收缴的上限,不能当场收缴。
(2)我国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因此,如果经调查该男青年的确未满14周岁的,则对该青年的行政处罚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无效。
(3)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
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1.“抄报”用于:
A.上级机关
B.平级机关
C.下级机关
D.不相隶属机关
2.公函是( )文。
A.上行文
B.下行文
C.平行文
D.上行文或平行文
3.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如“一朝分娩”是用( )讲道理来证明论点的。
A.对比法
B.喻证法
C.类比法
D.引证法
4.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的行政机关公文种类除通知、通报、请示、报告、会议纪要外还包括:
A.命令(令)、决定、决议、公告、通告、批复、意见、函等公文文种
B.命令(令)、决定、批复、意见、指示、议案、公告、函等公文文种
C.命令(令)、决定、条例、议案、通告、批复、意见、函等公文文种
D.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议案、批复、意见、函等公文文种
E.命令(令)、决定、规定、公告、通告、议案、批复、函等公文文种
5.销毁秘密公文应当到指定场所由( )人以上监销。
A.二
B.三
C.四
D.五[NextPage]
6.批办,指:
A.拟稿
B.对发文审核把关
C.对来文办理做出批示
D.对来文办理提出初步方案或建议
7.教育部与各省教育厅之间属于:
A.业务指导关系
B.平行关系
C.隶属关系
D.领导关系
8.我国的公务员是指: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C.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D.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9.决定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因素是:
A.行政首长
B.政府职能
C.行政体制
D.行政编制
10.在设区的城市,属于城市基层政府的是:
A.市辖区政府
B.街道办事处
C.居民委员会
D.市政府 [NextPage]
11.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协调机制包括行政督导和:
A.行政参与
B.行政委托
C.行政授权
D.权力委任
12.在年度考核中,公务员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应该:
A.辞职
B.辞退
C.开除
D.降职
13.沟通措施属于:
A.计划职能
B.组织职能
C.领导职能
D.控制职能
14.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下,行政首长进行决策的最重要的途径是:
A.领导本级政府工作
B.召集和主持本级政府的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
C.服从上级政府的指令
D.征求群众意见
15.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
A.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
B.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C.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D.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NextPage]
16.下列选项中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的职权是:
A.行政措施的规定权
B.修改宪法
C.解释宪法
D.对国防、民政等各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权
1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规定,除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之外,有权提出宪法修正案的还有: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C.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工作委员会
18.有权制定基本法律的国家机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通过的时间是:
A.1949年
B.1954年
C.1978年
D.1982年
20.公民是指:
A.出生在我国的人
B.具有我国国籍的人
C.享有政治权利的人
D.年满18周岁的人 [NextPage]
21.国务院实行:
A.民主集中制
B.集体负责制
C.总理负责制
D.民主协商制
22.我国宪法规定,行使解释宪法职权的国家机构是:
A.国务院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23.规律是指: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的联系
C.人们约定俗成的规则,以满足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24.有人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因果观上的辩证法观点
25.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首先是指:
A.国家制度
B.民主方法
C.民主精神
D.民主作风 [NextPage]
2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27.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
A.解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B.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C.扩大内需
D.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2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特殊性在于:
A.国家制定完善的法律来规范市场活动
B.国家直接参与市场活动
C.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活动
D.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29.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A.循序渐进、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B.循序渐进、节约土地、科学发展、合理布局
C.循序渐进、节约土地、持续发展、科学布局
D: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3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
A.思想路线
B.政治路线
C.组织路线
D.基本路线 [NextPage]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机关与同级或相应的党的机关、军队机关、人民团体联合行文,按照( )的顺序排列。
A.政
B.党
C.群
D.军
2.议论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归谬法
D.概括论证
E.类比论证
3.说明的要求是:
A.要客观
B.要准确
C.要科学
D.要幽默
4.下列属于国务院职权的是:
A.制定行政法规
B.决定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
C.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D.向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
5.公务员回避的类型主要是:
A.任职回避
B.申诉回避
C.公务回避
D.地区回避 [NextPage]
6.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行政机构改革主要有:
A.1982年自上而下的机构改革
B.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
C.1993年机构改革
D.1998年机构改革
E.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
7.按照机构的属性,政府机构主要分为:
A.领导机构
B.辅助机构
C.咨询机构
D.职能机构
8.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应具有的效力有:
A.确定力
B.溯及力
C.拘束力
D.执行力
9.行政行为成立的要件有:
A.主体要件
B.功能要件
C.内容要件
D.权限要件
10.行政行为无效的要件有:
A.行政行为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
B.行政主体不明确
C.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
D.行政行为不适当 [NextPage]
11.抽象行政行为的特征包括:
A.对象的特定性
B.效力的普遍性
C.不可诉性
D.准立法性
12.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各种错误学说自身或之间的矛盾,常常有利于正确学说的发展。这种情况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相互利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B.旧事物反对新事物的斗争可以直接推动事物的发展
C.消极因素也能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也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13.我国的基本国策包括:
A.对外开放
B.计划生育
C.节约资源
D.促进经济增长
14.关于货币政策,正确的说法是:
A.货币政策就是通过调整货币的需求量,使货币的需求量和供应量相适应,从而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B.货币政策的总目标是保持经济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C.现实中存在着均衡的货币政策、比较“松”的货币政策和比较“紧”的货币政策三种不同的货币政策
D.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社会总需求不足,一般不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
15.有关行政立法,正确的表述是:
A.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的行为
B.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按照立法程序所做的行为
C.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制定普遍性行为规范的行为
D.行政立法是国家机关制定有关行政管理方面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NextPage]
五、简答题
1.简述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和管理规模的关系。
2.请简述法人的种类。
3.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六、论述题
法律关系是我们学习法律知识、分析法律问题的钥匙。试述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及其构成要素。
七、案例分析
1.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2月23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强调各级政府和煤炭企业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标本兼治,坚决防范重大事故的发展。并决定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专设由总局管理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强化煤矿安全监察执法。
问:这次机构调整遵循了政府机构设置的哪项原则?
2.警员李某在本辖区巡逻时,发现有数名青年在打群架。李某上前成功制止斗殴后,决定给予打架的青年每人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并要求当场缴纳。其中一青年申辩说自己还不满14岁,依法不应当受到行政处罚。李警员说:“我是依法执行公务,即使你三岁,违法也要罚款!做了违法的事,你还敢顶嘴?!”并决定对其加收100元的罚款。问:李某的行为有什么违法之处? [NextPage]
一、单项选择题 ()
1.A 2.D 3.B 4.B 5.A
6.C 7.A 8.D 9.B 10.A
11.D 12.B 13.C 14.B 15.C
16.C 17.C 18.A 19.B 20.B
21.C 22.D 23.A 24.B 25.A
26.A 27.A 28.D 29.D 3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E 3.ABC 4.AD 5.ACD
6.ABCDE 7.ABD 8.ACD 9.AB 10.AB
11.BCD 12.AD 13.ABC 14.BC 15.AB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NextPage]
五、简答题
1.管理幅度一定,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组织规模一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管理层次一定,管理幅度与组织规模成正比。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并没有固定的数额和比例,应以行政效率的提高为宗旨灵活掌握。
2.法人可以分为四种:
(1)企业法人,是以营利为目的、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
(2)机关法人,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以国家预算作为独立的活动经费,具有法人地位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
(3)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从事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各类法人,如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公益事业的单位; 一
(4)社会团体法人,是指由自然人或法人自愿组成,从事社会公益、文学艺术、学术研究、宗教等活动的各类法人。
3.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
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必须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第一,我们必须珍惜已取得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决不能走回头路。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决不能超过这个阶段,不能急于求成。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特指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落后的情况,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管100年。
六、论述题
(1)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人们根据法
律规定而形成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法律关系的特征
①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②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
③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④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定在人们之间形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3)结构
法律关系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①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的主体就是参与法律关系,并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通常包括:公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国家也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②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就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具体来说,在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物、行为和精神财富(又称“智力成果”)。
③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或利益,它表现为权利人可以自己
作出一定的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
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责任,它表现为必须作出或
不作出一定的行为。[NextPage]
七、案例分析
1.主要坚持了适应环境变化、强化权责一致的原则。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安全生产尤其是煤炭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煤矿事故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经常发生。为强化责任。有必要将原有管理机构升格,使职、权、责相统一。
2.(1)200元的罚款不能当场收缴。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时,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当事人也应当履行行政处罚决定。本案中的罚款已经超过了当场收缴的上限,不能当场收缴。
(2)我国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因此,如果经调查该男青年的确未满14周岁的,则对该青年的行政处罚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无效。
(3)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
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