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定材料
材料1:“外面是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这是近年来中国一些农村人走屋空后的凋敞景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如何让农村在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的元素,留住美丽乡愁,是新乡村文化的探索之路。
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有2200余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到全村人口近1/3。像其他地方一样,独特的“留守现象”冲击着延续前年的“老有所依、幼有所依”传统文化。78岁的村民冯某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儿子,但长年在外地打工。年事已高的他,特别羡慕能住进村里敬老院的五保老人。“现在农村五保老人好啊,有政府给他们建敬老院管吃管喝,我们这些有儿有女的日子反而不好过。”冯某所遭遇的,是中国农村家庭传统养老结构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许多留守老人在风烛残年难以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往往成为受害者的弱势群体,由此引发的安全问题、心理问题等日益突出。传统的农村家族群正在被现实解构成亲人常年分离、亲情严重缺失的寂寞之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农村正在由人口空心化逐渐转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农村地域空心化,并产生大量的“空心村”。农村空心化直接导致农村“三留守”人口增多、主体老弱化和土地空弃化,此外,一些传统技艺、乡风民俗也频临失传。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指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村庄正在日趋离散,村庄的传统和记忆被消解,村庄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信任、乡规民约等秩序也日益弱化和丧失。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空气污染、道路拥堵,食品安全等“城市病”日益突出。在生态相对较好、成本相对较低的农村田园里生活,逐渐成为很多人的人生梦想。家住安徽省铜陵县犁桥村的钟某一直在城市打工,他曾经的梦想就是在城市买房落户。如今,他已经实现了买房的梦想,可他笑言,那只是给孩子上学的一个住处,农村的房子才是家。走进钟某家住的犁桥村,青石板铺设的道路干净、整洁,村头的池塘倒映着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和屋墙外淡雅的水墨画........令人仿佛走在梦里水乡,感觉置身画中。然而,几年前,这个古老的村庄和周围许多村一样,垃圾靠风、污水靠蒸发,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而且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三留守”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增多,农村干群矛盾主要集中于非普惠的惠农资金能否公正、公平开放。在甲村,某村干部就组织大家探索村民代表常任制,全村28名村民代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联系户,全体村民平均每个月要开一次会,凡是村里的大事都要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监督。常年驻村蹲点的省农发办评审处某处长认为,如果村级组织建设跟不上,村干部处事不公,再好的政策也要在“最后一公里”打折扣,所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健全监督机制,非常迫切。
材料2:有专家指出,中国要探索新乡村文明之路,应着力把乡村建设的过程变成发现和重塑乡村价值的过程,变成生产要素向广大农村倾斜转移的过程。目前,我国有不少地方已经在新乡村文明之路进行一些有益搜索。
云南腾冲县古镇、安徽黟县西递宏村是这方面的代表。西递宏村的徽州古居民,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被称为新农村建设的范本。西递宏村每年将门票收入的两成左右用于文物保护,在建立健全30项遗传保护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实施了“遗产保护、业态升级、设施配套、交通优化、社区和谐、机制创新、管理加强”等七大系统建设。有些村落利用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古村居民和农家生活,开展“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农业旅游主题经营活动,同时推进环境整治和电网、饮用水等工程建设,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现代化。以四川、重庆等地农村为代表的“农家乐”,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有些引入社会资本、民间智力,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以河南信阳市赫堂村为例,具有豫南风格的狗头门楼、灰砖居民楼、依水而建的小桥——在尊重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前提下,采取“一户一图纸”,对村落和居民进行功能性改造,保护了承载人们记忆的乡土建筑。
有些利用当地空头企业带动,实现资金、技术、人才、土地和文化等生产要素在农村的优化配置,实现村庄变社区、农业现代化和就地城镇化。河北曲周县白赛生态中心村成立了富民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中法生态养猪”项目全产业链布局的同时,立足培育新农民,精心制定文化套餐,拓宽发展视野,在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就能享受现代城市生活。
此外,在寻找产业支撑、完善现代公共服务提升乡村生活质量的同时,引入村民理事会等现代乡村治理模式,强化对标志性名俗、有地方特色的农事礼仪等传统农业文明的保护,也是探索新乡村文明之路的重要方面。
材料3:在被称作人间仙境的山东蓬莱,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梦想正在付诸实施,近期,记者走进蓬莱,对话市委书记,深入了解他们对于这一扎根农村土壤的“理想国”的构建,感受到地方领导干部的人文情怀。
记者:在当前经济机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各地城镇化浪潮涌动之时,蓬莱为何选择进行“美丽乡村”建设?
张书记:蓬莱是歌旅游城市,有些工业项目不能上,而现在的考核,更多的是讲一把尺子里到底。其实,每个地方情况不同,应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我觉得转方式、调结构,应允许不同地方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与工作重点。
从功能区划上来看,蓬莱是优化发展区。在城镇化进程中,蓬莱县级财力十分有限,不可能长时期、大规模地进行农村投资。去年,我们先选择24个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县级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企业投一部分资金。同时鼓励老百姓投工投劳。蓬莱的龙头景区是蓬莱阁,如今蓬莱旅游已从沿海延伸到南部乡村,形成全程旅游概念。对于城镇化问题,农民们关心的不是户口问题。其实,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住在哪里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生活环境,教育质量、医疗保障等,这是从根本上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问题。
我们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不仅仅要将村庄环境政治好、基础设施配套上,还要根据各个村庄不同的资源条件、产业优势、名俗文化,重点在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方面做文章,力争让每个村都展现出不同的特色内涵。“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给农村基层两委班子树立了新目标,也给当地百姓定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建设“四美乡村”: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名富生活美、村风文明人文美、村稳民安和谐美。
记者:当前,我国基层农村还存在着不少矛盾与问题。蓬莱市如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进而解决农村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张书记:治标赢掌声,治本赢心声,“美丽乡村”是个切入点,从直观印象上看,农村的村容貌发生了变化,过去路不畅,现在通畅了;过去水质不好,现在自来水了;过去村里村外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现在没有了。
解决农村问题重在治本。“美丽乡村”建设激发了城镇两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他们经常与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想办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出现了村民追着村支书干事,增强了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提高了对基层干部的满意度。“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主人翁是广大的农民群众。镇街部门的帮扶是外力,帮得了一时,帮不了永远,关键是要激发出群众这股内力,凝聚起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各镇街强化规划失行理念,充分发掘村庄现有及潜在的资源,高标准研究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像马家沟村按照打造美丽乡村与经营美丽乡村同步推理的思路,聘请专业机构,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了规划设计;南官山村依托独特的山泉资源,确定了打造“古老官山,当代桃源”的农家乐旅游发展定位。
另外,对于农村的信访稳定问题,蓬莱注重从根本上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减少村里,控制增里,提高群众工作质量,妥善解决了一些农村深层矛盾。例如刘家沟镇刘家沟村因为换届曾发生过十多起刑事案件,市委、市政府依法处置了部分人员,冷静地解决了矛盾和问题,赢得了民心,保持了稳定。
蓬莱市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和“情系万家进基层”两项活动,态度是坚决的,目标是明确的。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群众对这两项活动十分满意,交口称赞。这说明蓬莱市委、市政府的这项决策得民心,顺民意,这也要求各级部门必须不遗余力,坚定不移地把活动落实好。当然,“美丽乡村”建设时以讴歌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修路,只讲铺路,忽略了水、电、通讯的配套。将来,这些村要发展乡村旅游,现在的基础设施就必须统筹考虑功能配套问题。
二、作答要求
(一)根据材料2,请你归纳出我国各地在探索新乡村文明建设上已经出现了哪几种有益的模式。
要求:概括准确,全面,简练,有条理。不超过100字(10分)
(二)根据以上材料,假如你家乡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你是村长助理,请你以“新乡村治理”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策论文(30分)
要求:(1)主题鲜明,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具体针对性和可行性
(3)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