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结构安排严谨而舒展,多角度对比表现主题,塑造了善恶分明的形象,首先是他本身外在形象和内在德行的对比,二是他和爱斯梅拉达
的对比,他们内心都善良,但伽西莫多外貌丑陋,爱斯梅拉达外貌美丽,三是伽西莫多和他的养父,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的对比,四是爱斯梅拉达和围观群众的对比,五是群众前后表现的对比。这些对比,突出了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善良,富有同情性,歌颂了人性的美好,有力的深化了主题。
另外小说中多处运用了议论的手法,有的是直接表明态度,有的是含蓄的讽刺,有的是对人物的评价,有的是对社会的抨击,如“群众有等候公开行刑的习惯,所以并没有表现出十分不耐烦的样子。”“可是对于中世纪的那些傻瓜们,什么建筑都是有趣的,他们并不怎么关心一个邢台是否美观。”这些议论揭示了围观观众的庸俗和无聊,又如“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它不是由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揭示了伽西莫多的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作者的议论流露出了自己的感情褒贬倾向,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赞扬了美与善,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
“场内爆发出一阵笑声和喊声”“便爆发出一阵哄笑”“群众大笑出来,小孩子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这“笑”是无情的嘲笑,笑他愚蠢,笑他丑陋,表现了看客们的无知,缺乏同情心,暗示悲剧发生的社会根源。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又采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表现出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观众也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爱斯梅拉达把装着水的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唇边,群众先是嘲笑,侮辱伽西莫多,可是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的时候,又为这一动人的情景而欢呼。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是对人性之美的呼唤。
敲钟人伽西莫多丑的出奇,而且显得非常凶恶,但他的心灵却是美好的,弗比斯是花花公子的代表,正人君子否定他,纯真少女却对他一见钟情,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内心却自私阴险,是他指使伽西莫多劫持了爱斯梅拉达,可是看到伽西莫多受刑却不闻不问,表现了他的虚伪,冷漠与无耻。
爱斯梅拉达是小说正面描写的主人公,也是最突出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以卖艺为生流浪街头,与流民为伍的埃及姑娘,她诚挚,善良,美丽,她最可贵的品质是善良,在她身上时时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爱斯梅拉达体现了雨果对完美人性的全面理想,她“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走到哪里都散发着光芒,使人不知道她究竟是“凡人,仙女还是天使”,她善良温柔,对周围一切人的苦难都充满了同情与怜悯,对邪恶欺骗却全然不知,使人甘果瓦深夜误入乞丐聚集的地区,它却毫不犹豫地和他完成了摔罐成婚的仪式,解救了他,即使她根本不认识他。劫持过自己,外貌丑陋的伽西莫多,被绑在邢台上口渴难耐,她挺身送水,使伽西莫多第一次流下了眼泪,人性开始复苏。爱斯梅拉达在对待爱情方面也同样真诚,他误把弗比斯的逢场作戏当成真正的爱情,至死不变;对待克洛克的陷害利诱等行为,她毫不屈服,反抗到底。爱斯梅拉达是雨果心目中人性美的象征,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伽西莫多送水,似乎全然不记得这个丑陋的人曾经伤害过自己,她的行为几乎纯然出于纯真,善良的本能,既未加思索,更不曾考虑后果。雨果塑造了爱斯梅拉达这一形象,歌颂了美好人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