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6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物 理
考试性质与对象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其主要功能是引导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必修课程教学要求,检测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考试成绩是高中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也是高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标准是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物理》(2012版)的要求,按照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省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制定而成的。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考试的对象是在本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系统中注册获得普通高中学籍且修完物理必修课程的所有在校学生。
考试目标与要求
(一)考试目标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必修课程后,在物理学科方面的基本科学素养。具体体现在: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必修课程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具体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方法、典型的物理模型和物理过程)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结合生活经验、物理学科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必修内容中基本实验的观察与操作技能,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等探究能力。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学科基本能力。物理学科基本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记忆识别能力:指表述或再认所学物理知识的能力。物理知识包括物理学的重要史实(现象、实验、人物)、术语,重要的物理常量,常见的元器件,概念的定义、符号、单位和规律的表达式和图示等。
②认识理解能力:指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包括了解物理概念、规律的引入背景,明确它们的物理意义、文字表达、图象表达、数学表达式、适用范围和条件,区分相近的物理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和规律解释较为简单的物理问题。理解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③情景概化能力: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理想化、等效、对称和近似处理等),能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问题,并将其转换成简单、典型的物理情景或物理模型的能力。
④分析综合能力:指通过阅读、提取与问题解决有关的信息,理解其文字、图表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能对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将其分解为若干个简单过程和对象,能够对其进行运动状态、受力、能量转化等分析,会比较不同过程与对象之间的异同,寻找不同过程与对象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运用多个物理规律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获得结论的能力。
⑤实验探究能力:指对物理现象进行正确观察和独立完成规定实验的能力。包括在明确实验目的和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的物理方法,设计较简单的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器材,合理安排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正确观察研究对象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特征;能正确测量和读数,处理实验数据,并获得正确结论;能初步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二)考试要求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分别以字母a、b、c、d表示,其含义如下:
a—识记:指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物理事实、物理量及单位;能用语言、文字、图示或数学表达式表示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即能回忆与再认先前学习过的术语、概念、规律和模型,并能在需要时以一定方式将它们表述出来。
b—理解:指能对物理事物、事实、现象或符号的差异做出反应并进行区别;能知道同类物理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明确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涵(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识别概念和规律的外延(事物、现象的范围、条件),并能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c —应用:指能将物理事实、现象加以归纳,揭示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认识规律适用的条件,并用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d —综合: 指能选用多个物理概念和规律以及相应的物理方法和思维策略,求解较复杂问题。
(三)学业水平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将考生的学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第,分别用A、B、C、E表示。
各等第标准分述如下:
A—优秀
学业水平考试达到A等第的考生,能系统地掌握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内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具有较强的物理学科基本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具体要求是:
①熟记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重要的物理史实、研究方法及重要的物理常数。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正确认识物理现象,熟练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定则的文字叙述及其数学表达式。
③正确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熟练掌握物理规律的内容、意义和适用范围,能熟练辨析相近、易混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④阅读并准确理解新知识,识别和解释一些常见的、情景较新的物理现象,对具体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⑤能对较复杂的物理情景进行分析,辨认出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物理过程所适用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⑥熟练利用数据和图像分析、处理问题,熟练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较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获得正确结论。
⑦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设计原理、器材特点,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准确完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物理)》中所列实验的观察、测量等实验任务。
⑧掌握常用仪器的构造、用途和使用方法。具有选择仪器和实验方法的能力,能合理地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准确的结论,能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实验、减小误差的建议。
B—良好
学业水平考试达到B等第的考生,能较好地掌握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内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物理学科基本能力。具体要求是:
①记住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重要的物理史实、研究方法及重要的物理常数。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正确认识物理现象,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定则的文字叙述及其数学表达式。
③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的内容、意义和适用范围,能辨析相近、易混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④识别和解释一些常见的、情景较新的物理现象,对具体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⑤利用数据和图像分析、处理问题,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
⑥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设计原理、器材特点,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完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物理)》中所列实验的观察、测量等实验任务。
⑦掌握常用仪器的构造、用途和使用方法。能合理地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准确的结论。
C—及格
学业水平考试达到C等第的考生,能基本掌握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内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具有物理学科的一些能力。具体要求是:
①记住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重要的物理史实、研究方法及重要的物理常数。
②认识物理现象,初步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定则的文字叙述及其数学表达式。
③初步掌握物理规律的内容、意义和适用范围。
④识别和解释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对简单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
⑤利用数据和图像分析、处理简单问题,运用物理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和推理。
⑥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设计原理、器材特点,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基本完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物理)》中所列实验的观察、测量等实验任务。
⑦了解常用仪器的构造、用途和使用方法。
E—不及格
学业水平考试为E等第的考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尚未达到C等第的要求。
考试内容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范围是《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物理》(2012版)规定的必修模块,即除物理1、物理2为全体学生共同必修模块之外,选修1—1为侧文学生必修模块,选修3—1为侧理学生必修模块。下面从考试知识条目、考试要求两方面,采用表格形式,按各模块内的知识点顺序,具体列出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物理1
章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运动的描述 |
▲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①质点 ②参考系 ③坐标系 |
b b a |
▲2.时间和位移 ①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②位移及其图示 ③位置、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与联系 ④矢量与标量 ⑤直线运动的x-t图象 |
b c b a c | |
▲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①速度的物理意义与矢量性 ②平均速度的定义、定义式、物理意义 ③平均速度的计算 ④瞬时速度的物理意义 ⑤速度和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⑥比值定义法 |
b b c b b b | |
▲4.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①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②加速度的定义式、单位与方向 ③加速度的计算 |
b b c |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
▲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③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及物理意义 ④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的应用 |
b b b c |
▲6.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①v-t图象中“面积”的含义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及物理意义 ③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应用 ④位移与速度关系式 的应用
|
a b c c
| |
▲7.自由落体运动 ①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②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③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
b b c | |
▲8.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 |
a | |
相互作用 |
▲9.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①力的图示 ②重力的大小、方向及测量 ③重心 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
c c a a |
▲10.弹力 ①弹性形变和弹力 ②弹力的有无及方向判断 ③劲度系数 ④胡克定律及应用 |
b b a c | |
▲11.摩擦力 ①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判断 ②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 ③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判断 ④滑动摩擦力公式F=μFN的应用 ⑤动摩擦因数 ⑥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
b b b c a c | |
▲ 12.力的合成 ①合力、分力 ②平行四边形定则 ③用作图法进行力的合成 ④同一直线上合力的计算 ⑤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两个力的合力 |
b a c c c | |
▲13.力的分解 ①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关系 ②确定分力方向 ③用作图法进行力的分解 ④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
b b c c | |
牛顿运动定律 |
▲14.牛顿第一定律 ①历对于运动和力关系的不同认识 ②运动状态改变的含义 ③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物理意义 ④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⑤惯性及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⑥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
a a b c b c |
▲15.牛顿第二定律 ①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物理意义 ②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理解公式G=mg ③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
b b d | |
▲16.力学单位制 ①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②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 |
a a | |
▲17.牛顿第三定律 ①力作用的相互性 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③作用力、反作用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④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
b b b c | |
▲18.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①受力分析 ②运动状态分析 ③求解一个物体运动的动力学问题 |
c c d | |
▲19.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 ①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 ②共点力平衡条件及应用 ③超重与失重 |
a c b |
物理2
章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曲线运动 |
▲1. 曲线运动 ①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②曲线运动的性质 ③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④运动的分解、合成方法 |
b b b b |
▲2. 平抛运动 ①抛体运动、平抛运动的定义 ②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 ③解决平抛运动问题的方法 ④平抛运动的规律 ⑤平抛运动位移和速度的计算 |
a a b b c | |
▲3. 圆周运动 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性质 ②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转速的定义 ③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转速之间的关系 |
b b c | |
▲4.向心加速度 ①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②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③向心加速度的计算 |
b b c | |
▲5.向心力 ①向心力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②向心力表达式 ③向心力来源分析 ④计算简单情景中的向心力 |
b a c c | |
▲6.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①铁路弯道的特点 ②拱形桥高点和凹形桥低点的压力计算 ③航天器中失重现象的本质 ④离心运动及其产生条件 ⑤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
a c b a a | |
机械能守恒定律 |
▲7.追寻守恒量——能量 ①守恒的含义 ②动能、势能的定义 |
b a |
▲8.功 ①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②做功的两个要素 ③功的定义、计算式及单位 ④负功的两种说法 ⑤用公式W=Flcosα计算恒力功 |
b a b b c | |
▲9.功率 ①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及单位 ②额定功率的意义 ③导出公式P=Fv ④根据公式 、P=Fv解决简单问题 |
b b c c | |
▲10.重力势能 ①重力做功的特点 ②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及单位 ③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⑤重力势能的计算 |
b b b b c | |
▲11.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①弹性势能的定义 ②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 |
a b | |
▲12.动能和动能定理 ①动能的表达式及单位 ②动能定理及表达式 ③用动能定理解决单个物体的有关问题 |
b b d | |
▲13.机械能守恒定律 ①机械能的各种形式 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条件 ③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④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
a b c d | |
▲14.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①能量守恒定律确立的两类重要事实 ②能量守恒定律及意义 ③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解释问题 ④节约能源的意义 |
a b c a |
选修1—1
章 |
知 识 条 目 |
考试要求 |
|
电场和电流 |
▲1.电荷 库仑定律 ①电荷的种类,电荷守恒定律 ②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的本质 ③点电荷的概念,理想化方法 ④库仑定律的简单应用 ⑤电荷量概念及其单位,元电荷的值 |
b b b c a |
|
▲2.电场 ①电场的基本性质 ②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单位及方向 ③用 进行简单计算 ④典型电场的电场线 ⑤匀强电场的特点 |
a b c
b b |
||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①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②静电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③静电除尘的基本原理 ④静电的危害及消除静电危害的基本方法 |
b b b a |
||
▲4.电容器 ①电容器的功能 ②电容器的符号 ③电容的单位及影响电容大小的因素 |
a a a |
||
▲5.电流和电源 ①电流形成的条件及电流方向的规定 ②电流的定义式 及电流的单位 ③用 进行简单计算 ④电动势的意义及单位 |
a b c a |
||
▲6.电流的热效应 ①焦耳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②热功率的表达式和单位 ③利用电流热效应的家用电器 ④电动机和电热器的能量转化 ⑤电热和热功率的计算 |
b b a b c |
||
磁场 |
▲7.指南针与远洋航海 ①磁作用的本质 ②磁场方向与小磁针北极受力方向的关系 ③条形与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 ④地球磁场及磁偏角 |
a a b a |
|
▲8.电流的磁场 ①奥斯特实验及电流的磁效应 ②安培定则及电流磁场方向的判断 ③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磁感线分布 ④螺线管磁场和条形磁铁磁场的相似性 |
a c b b |
| |
▲9.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①决定安培力大小的因素及安培力公式 ②左手定则及其应用 ③电流与磁场平行时的安培力 ④电流与磁场垂直时的安培力计算 ⑤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方向和单位 ⑥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 |
a c a c b b |
||
▲10.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①洛伦兹力 ②洛伦兹力方向的判断 ③磁偏转在显像管中的应用 |
a c a |
||
▲11.磁性材料 ①磁化、退磁、铁磁性物质 ②磁性材料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作用 ③磁记录的应用 |
a a a |
||
电磁感应 |
▲12.电磁感应现象 ①磁通量的含义和单位 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
a a |
|
▲13.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①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 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简单的计算 ③从能量角度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重大意义 |
b c b a |
||
▲14.交变电流 ①发电机的结构及基本原理 ②正弦式电流的波形及瞬时值表达式 ③正弦式电流的周期、频率的意义、单位及关系 ④正弦式电流的峰值、有效值及关系 ⑤电容器对正弦式电流的作用 |
b b b c a |
||
▲15.变压器 ①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和输变电的基本过程 ②变压器的匝数与电压的关系 ③升压变压器与降压变压器 |
a b a |
||
▲16.高压输电 ①输电过程中的电能损失 ②高压输电的优点 ③电网的重要作用和电网安全的重要性 |
a a a |
||
▲17.自感现象 涡流 ①自感现象及影响自感大小的因素 ②电感器的作用 ③涡流及其应用,减小涡流危害的方法 |
a a a |
||
电磁波及其应用 |
▲18.电磁波的发现 ①麦克斯韦、赫兹在电磁波发现中的贡献 ②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及电磁波产生的原理 ③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④光与电磁波的关系 |
a b a a |
|
▲19.电磁波谱 ①波长、波速、频率概念 ②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 ③电磁波谱的组成 ④光的颜色与波长(频率)的关系 ⑤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和γ射线的特点及应用 |
a a a a a |
||
▲20.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①无线电广播的发射与接收过程 ②调制、调谐、解调的含义 ③调幅和调频的主要区别 ④电视信号和移动电话信号的传输过程 |
a b b a |
| |
▲21.信息化社会 ①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基础 ②传感器的作用,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 ③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特点 ④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
a a a a |
|
选修3—1
章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静电场 |
▲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①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本质 ②电荷守恒定律 ③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元电荷的值 |
a b a |
▲2.库仑定律 ①库仑定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②点电荷概念及理想化方法 ③电荷在两个相同金属球之间等量分配 ④用库仑定律进行计算
|
b b a c | |
▲3.电场强度 ①电场的特性 ②电场强度的定义、定义式、物理意义及单位 ③电场强度的大小与方向 ④电场线的作用,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 ⑤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进行计算 ⑥匀强电场的特点 |
a b c b c b | |
▲4.电势能和电势 ①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②电势能概念 ③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④电势、等势面概念 |
b b b a | |
▲5.电势差 ①电势差的定义、定义式和单位 ②电势差的计算 ③电势差正、负值的意义 |
b c b | |
▲6.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①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式 ②用 进行有关计算 |
b c | |
▲7.静电现象的应用 ①静电平衡 ②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的电场强度与电势特点 ③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的电荷分布特点 ④尖端放电现象和避雷针工作原理 ⑤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腔内场强的特点 ⑥静电屏蔽 |
a a a a a a | |
▲8.电容器的电容 ①电容器的外形和结构 ②电容器功能 ③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④电容的定义、定义式及单位 ⑤用定义式计算电容 ⑥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相关因素 ⑦用传感器观察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
a a b b c b b | |
▲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①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受力与运动特点 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 |
b b | |
恒定电流 |
▲10.电源和电流 ①电流形成的机制 ②恒定电场的含义 ③恒定电流的含义 ④电流方向的确定 ⑤电流的定义式及单位 |
a a a a c |
▲11.电动势 ①电源的作用 ②电动势的定义式和单位 ③电源内阻 |
a b a | |
▲12.欧姆定律 ①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②导体的U-I图象及I- U图象(伏安特性曲线) ③电阻的作用和定义式 ④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
c b b a | |
▲13.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①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关系 ②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阻计算 ③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电路结构 ④电压表的分压原理 ⑤电流表的分流原理 |
b c a b b | |
▲14.焦耳定律 ①电流做功的意义 ②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 ③焦耳定律的应用 |
b c c | |
▲15.导体的电阻 ①伏安法测量电阻 ②测量金属丝直径的方法 ③电阻率定义 ④电阻定律的应用
|
c b b c | |
▲16.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①内电路、外电路、内电阻、外电阻、内电压、路端电压(外电压) ②路端电压和内电压之和与电源电动势的关系 ③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应用 |
b b b d | |
磁场 |
▲17.磁现象和磁场 ①电流的磁效应 ②磁作用的本质 |
a b |
▲18.磁感应强度 ①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定义式和单位 ②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
b b | |
▲19.几种常见的磁场 ①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磁场的磁感线分布 ②安培定则及应用 ③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④匀强磁场概念及磁感线分布特点 ⑤磁通量定义式、单位及计算 ⑥用传感器研究磁场 |
a c a b c b | |
▲20.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①决定安培力方向的因素 ②左手定则及安培力方向的判断 ③安培力公式F=ILB的适用条件及应用 |
a c c | |
▲21.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①运动电荷受到洛伦兹力的条件 ②决定洛伦兹力方向的因素 ③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的方向 ④公式F=qvB的适用条件及计算 |
a a c c | |
▲22.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①洛伦兹力做功的特点 ②带电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 ③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问题 |
a a d | |
电磁感应 |
▲23.楞次定律 ①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②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的区别 ③楞次定律的用途 ④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
b b a c |
▲2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①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 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表达式 ③导体垂直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及简单计算 ④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
b b c c | |
▲25.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 ①感生电场、感生电动势 ②动生电动势 |
b b | |
▲26.互感和自感 ①互感现象 ②自感现象 ③自感系数的单位 ④用传感器研究自感对电路中电流的影响 |
b b b b |
学生实验
物理1
章 |
知识条目 |
考试要求 |
运动的描述 |
▲1.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①电磁打点(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 ②纸带上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 ③根据纸带点距计算平均速度 ④计算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 ⑤瞬时速度的计算 ⑥画出v-t图象 ⑦用传感器测速度 |
a a c b c c b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
▲2.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①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 ②纸带及测量点(计数点)选择 ③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④计算各测量点的瞬时速度 ⑤用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b b b c c |
相互作用 |
▲3.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①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 ②理解“等效”原理及操作要点 ③确定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图示 ④知道分力与合力的关系遵守的规则 |
a b c a |
牛顿运动定律 |
▲4.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①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③测量加速度、力和质量的方法 ④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方法 ⑤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
a b b c a |
▲5.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②静止状态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④加速运动状态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⑤用力传感器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
b b b b b |
物理2
章 |
知 识 条 目 |
考试要求 |
曲线运动 |
▲1.研究平抛运动 ①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②斜槽与木板的调节要求 ③坐标系与坐标原点的确定方法 ④平抛运动轨迹的确定方法 ⑤平抛运动水平分运动的研究方法 ⑥推导平抛运动初速度公式并进行计算 |
a b b b b c |
机械能守恒定律 |
▲2.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①探究中需测定的物理量 ②实验方案一中改变牵引力做功大小的方法 ③实验方案一中测量牵引力做功数值的方法 ④实验方案二中弹力做功大小与橡皮筋条数的关系 ⑤实验方案二中以一根橡皮筋所做的功为功的单位 ⑥平衡摩擦力的方法 ⑦速度测量点的选择及速度计算 ⑧用图象研究W与v之间的关系 ⑨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
a a b b a b c c a |
▲3.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①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所选用的关系式 ②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③下落高度的测量和瞬时速度的计算 ④实验数据的分析与结论得出 |
b b c c |
选修1—1
章 |
知 识 条 目 |
考试要求 |
电磁感应 |
▲1.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①实验器材及连接 ②改变条形磁铁的运动状态 ③记录实验现象 ④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得出 |
b b c c |
▲2.探究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①实验器材及连接 ②改变电流大小的方式 ③电流变化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④记录实验现象 ⑤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得出 |
b b c c c | |
▲3.探究变压器两个线圈的电压关系 ①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挡量程选择及读数 ②可拆变压器的组装 ③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④输入、输出端电压的测量 ⑤改变输入端电压,重新测量输入、输出端电压 ⑥对调原、副线圈,重新测量输入、输出端电压 ⑦改变线圈匝数,重新测量输入、输出端电压 ⑧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得出 |
b b c c c c c c |
选修3—1
章 |
知 识 条 目 |
考试要求 |
恒定电流 |
▲1.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①实验原理和实验电路图 ②选择实验器材,连接实物图 ③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④电压表、电流表读数的方法 ⑤测量并记录多组U 、I的数据 ⑥用I -U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并分析变化规律 |
b c c c c c |
▲2.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①欧姆表的电路结构与测电阻原理 ②多用电表表盘大刻度与所选量程的关系 ③多用电表测电流的方法及读数 ④多用电表测电压的方法及读数 ⑤多用电表电阻挡刻度的特点 ⑥电阻挡调零旋钮的使用 ⑦电阻挡倍率选择及电阻测量 |
b a c c a c c | |
▲3.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①实验原理和实验电路图 ②选择实验器材,连接实物图 ③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④电压表、电流表读数的方法 ⑤测量并记录多组U 、I的数据 ⑥用I -U图象处理实验数据 ⑦由图象法求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
b c c c c c c | |
电磁感应 |
▲4.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1“磁铁运动式”的实验器材及连接 2条形磁铁不同运动方式中的磁通量变化情况 3感应电流有无与条形磁铁运动的关系 4“电流变化式”的实验器材及连接 5电源电压的选择 6电流变化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7记录实验现象 8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得出 |
b c a b b a b c |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不能使用计算器)。针对学习选修1—1与3—1的不同学生,试卷采用一卷两分叉形式,即两类学生除共同试题外,还有部分选择题(分值为6分)考查的内容不同。考试时间为8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二)试卷结构
1.考试内容分布
物理1 35±5%
物理2 30±5%
选修1—1或选修3—1 35±5%
其中物理实验 20±5%
2.考试要求分布
识记、理解 约60±5%
应用、综合 约40±5%
3.试题类型分布
单解选择题80%
计算题20%
4.试题难度分布
容易题70 %
稍难题20 %
较难题10 %
全卷平均难度:0.75—0.8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