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你的书架上或同学的课桌里可能有这些书籍:蔡智恒的《第亲密接触》、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这些书籍有的也许曾带给我们阅读的快乐,有的也许我们没有读过,但它们别具一格的书名一定能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意。
今天,让我们借用以上三个书名中的一个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努力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题目分析
这次所出作文,乍一看仍是话题作文,其实是地道的命题作文。写作要求对确立本文写作范畴至关重要,应先审清。通过读要求,首先明确标题,它的标题已经确定,三选一,考生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标题无法创新,只能从文体、选材、表达上去做文章,以求新意。其次,文体不限,因为提示语中涉及到三本书,所以首先可写成读后感或一些常见体裁,更可考虑戏剧、诗歌等平时限制的文体,从形式上别出心裁。
明确总体范畴,下面按三个标题逐一进行思路点拨:
《第亲密接触》
"第"可从字面解释为从未谋面,也可理解为从陌生到熟悉间的转变,深入了解的"第";"亲密"接触,需细致刻画近距离观察,深度感知,挖掘出其本质,然后从文体考虑,可写成读后感、散文、小说、戏剧等。
《痛并快乐着》
"痛"除了身体上的,更指心灵上的,因挫折、误会、失去等带来的伤害;"快乐"除了是一种心情,更代表一种乐观向上,奋勇向前的精神面貌。然后考虑文体,可写成记叙文,通过细致刻画,景物烘托唤起读者的共鸣;也可写成记实类的报告文学和人物传记,以桑兰、张海迪、海伦·凯勒等为素材;或写历史小说或议论文,说明风雨后的彩虹才更美丽,痛也是一种享受;或写一封书信,以运动员平日训练中的"痛"和对胜利期盼的"乐"。
《梦里花落知多少》
"梦"代表回忆或憧憬,"花"则是其中印象深刻的人和事,首先可从回忆的角度入手,写成散文或一般记叙文,还可写成一封信,通过回忆来抒发对情的感悟,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认识等主题。
三篇文章的选材范围当然不止于此,要想做好文章,就应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会内容的转换,如《第亲密接触》可变为《新来的老师》,学会选择新颖的切入点,学会用诗词为文章增色,更要运用细腻的刻画来完善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活"起来,从而达到感人的目的。
满分作文:痛并快乐着
人生难免经受痛苦,也许只有在痛的砥砺后,才会品尝超然的快乐。
--题记
东非大裂谷的一支,山高、水急,四处散发着高原的气息。这气息是流云被烈日投射在大地上浮动的光影,这气息是湍急的奔流撞击峭壁散落的千堆雪浪,这气息更是到处孕育的生机,是那些给世界增添无限希望的活力。
一声清脆的鸣叫,打破了午间高原的静谧。寻声望去,只见峭拔的岩壁上,偌大的巢穴里有只小鹰刚刚降临,一团水淋淋的、稚嫩的脑袋还不忘在破壳的第一时间倨傲地摇晃。母鹰舒展开庞大的羽翼从远处飞来,轻盈地栖止在巢边,小鹰从母亲口中衔过第一口香甜的美味,眼中有点点幸福流露。就这样,小鹰在母亲朝朝暮暮的关怀下,很快就成长为拥有黑色羽毛、锋利双爪的大鹰了。
这天,鹰子独守巢穴。当它望见远处苍穹中几只雄鹰飞翔盘旋的身影,它的心中猛然升腾起一股冲动,它想飞,它想拥有自己的天地!于是,鹰子悄步踱到巢边,四顾,只见高远的蓝天,峻峭的山岩,葱茏的树丛,飞漱的瀑帘,它对这一切是多么的向往!张开羽翼,它刚要迈出追梦的脚步,却猛地止步了。它怯生生地望着脚下万丈的深渊,幽深的沟涧,它踯躅,它退却,因为它虽然渴望飞翔,但它更害怕死亡。遥望对面山顶一棵无助的野草,它仿佛也读到了相同的命运。
就在这时,只听头顶一声长鸣,鹰子未及举头,便被猛地推下巢穴。伴随着一道悲惨的哀鸣,鹰子划一道小小的弧便陡然下坠。它的心顿然迷茫,仿佛已然听到死神的召唤。当距离变得模糊,当即将冲破死的界限,本能地,它用尽全身的力气,抖动起翅膀。就在那一瞬,羽尖在水面勾起一串珍珠,鹰子飞起来了!然而,一切出乎意料,当他回到原来的地方,看见的却是平日里相濡以沫的母亲!它痛苦,它不能理解母亲的致命一击。然而,当他体会了飞翔的快乐,才真正明白,原来没有生死一线痛苦的考验,就不会有如今搏击长空的快感。没有砥砺,也就没有腾飞!
当雄鹰展翅飞翔的那一刻,我也懂得了,其实人生就是一句话--痛并快乐着。
点评:该文的成功首先得力于作者的细腻描写。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都非常到位,如对高原环境的整体描写,视野开阔;对小鹰出生成长的细节描写,栩栩如生;尤其是对雏鹰欲飞又止的那段矛盾心理刻画,颇见功力。其次,首尾呼应,升华主题,本文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倒数第二段对所写故事点明了中心,如果行文至此罢笔也可,但普遍的意义还不够。在末段升华一步,就不但使主题更深刻,而且还呼应了开头。
梦里花落知多少
那天天气很冷,秋风呼呼地刮着,预示着冬天的来临。
午饭还没吃完,就有同学跑进来对我说,你父亲来了。我的心突然一沉,头脑发涨,痛声地在心里说:"不是不让你来的吗?"
我放下碗筷,迅速跑了出去。
这是我进校的第二年。自从进入中学以后,我那虚荣心时时刻刻纠缠着我。这些城里的孩子,大都有个美好的背景,或是官家公子,或是富家千金。他们还常对着我自诩自傲。有时闲谈,还常常选些农民的愚昧状作为谈资。我真怕让同学们看到我那体形枯槁的父亲,看到他们灼人的眼光。
转过屋角,便看到了父亲,穿的还是那件破灰袄,上面荡满了尘土!戴的,还是那顶洗得发白的帽子。也许是身边那头黄牛饿了,直往冬青丛上走,父亲频频地拉着缰绳,嘴里骂出那耕地时对牛的浊语,同学们看到了都抿着嘴笑。
我硬着头皮走了过去,叫父亲将牛车赶往面粉厂院里,因为这儿就是我们女生寝室,时不时
地有同学进出。
"大(父亲),不是说我自己带粮吗?"边卸粮,我嘴里边嘟囔。
"天冷了,你来回百多里怕耽误功课,我一下拉来得了。"
卸完粮,父亲将牛套子摘下来,开始喂料,看来他是不会马上赶回去了,虽然食堂里还在卖饭,可我却说:"大,食堂的饭卖完了。"
"哦,没关系,待会儿我在路边买点。"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不乱花一分钱,即使夏日炎炎也要忍饥挨饿回去的。
"儿啊!你娘老眼昏花,不能再为你做衣服了,你拿上这钱,像城里人一样买一件算了。"
说着,父亲拿出那个破钱包,掏出带着体温的30元钱。我用手指摸了摸钱包,顺眼看去,里面空无一文了。我想:"他又要……"不由地,一种沉重的负罪感袭上我的心头……
"大,你等会儿……"我努力往食堂跑去,泪水如泉水般,扑簌扑簌落在脚下,树上的枫叶飘落下来,飘在我的身上……
点评: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佳作。从文题看,这是借用郭敬明长篇小说的书名,非常精当,可以说本文所写的也正是年轻人成长历程中的一个故事。从选取材料看,文中没有刻意去表现生活中的重大事情,描述的只是生活中一个朴素的场景--父亲为孩子送粮,通过普通的人和事,来表现人间美的情,读来真切感人,令人回味无穷。从表现手法看,成功地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开始听说父亲来了,"我的心突然一沉,头脑发涨,痛声地在心里说",继而"怕让同学们看到我那体形枯槁的父亲",希望父亲尽早离开,当"我用手指摸了摸钱包,顺眼看去,里面空无一文了"时,又"努力往食堂跑去,泪水如泉水般",字里行间蕴涵真情,文章感人,就在于它的真,丝毫没有虚假。另外,语言的质朴、清新,也给文章增添了色彩。
第亲密接触
东边有个日本。文人们习惯于把我们与日本的关系简化成四个字:一衣带水。然而,我不能理解,总觉得这诡异的四字成语里暗藏着汉*气味:什么一衣带水,那个民族是中国人的世仇。武士刀、太阳旗、三光政策、八一宇、紫金山下30万屈死的冤魂、慰安妇受辱他乡的屈辱的泪……
我对那个民族没有一点点好印象。但是,选修第二外语时,我却选择了日语。开课时,老师问我们学日语的原因,我只说了7个字:师夷长技以制夷。
然而,很快我们便有做日本人的学生的命运了。我们的日本外教开始向我们展示一个真实的日本。开始时,我并不情愿,但见外教尚属和善可亲,便萌生一个想法:日本人看来并不全坏。果然外教的课成了受欢迎的科目,外教会唱歌,做游戏,一大把时光被他玩得五光十色。我们的笔记本里自此多了别府蒸腾的温泉,东京夜色的繁华,白头千年的富士山以及上野公园烂漫的樱花。
渐渐发觉自己模糊了一直以来对那个民族的坏印象,自己的嘴角在日本外教干脆纯净的微笑中也漾起了同样的笑意。此刻大悟,这就是"一衣带水"。
这条血脉横亘千年。
千年前的日本人站在海边往西看,看见的是一片极盛的大唐,自卑的日本人在鉴真东渡与晁衡西往的海路间以兄弟之谊与大唐交往,千古史册,明鉴这段佳话。然而正是这条海路,也飘来幕府的浪人船与戚家军的抗倭船;火光连天,是中弹千余仍矢志不移的致远舰;同一条海路又运来屠杀与侵略的子弹;同一条海路,日本人挥起寒光凛凛的军刀。然而仍是这条海路,鲁迅去日本学医不成却铸成如椽巨笔,孙中山在这里筑下革命基业;聂耳与陈天华客死东国,而日本败军留在中国的孤儿,被中国人民养大,又循这条海路回家……
大喜大悲,大亲大仇,中日两国以大海为衣带,动情动怒更动辄不留余地地写下千古的历史。
第亲密接触这"一衣带水"的日本,满心的感慨,与大海的涛声同步,历史为鉴,更以历史为证,我们保持执著的记忆,我们更将平和相待,为这千古的"一衣带水",为这真诚的第亲密接触。正如鲁迅先生诗中所云: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点评:本文突出的特点是援引丰富的史料,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差,解读了中日两国之间"一衣带水"的内涵。独到的见识,建立在充分引述和切身体验的基础之上,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稍显不足的是个别长句的表意不够准确,有些段落、层次间的过渡不是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