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GCT考试划分为:考试准备阶段、课程复习阶段、应试训练阶段、动力定型阶段、考试阶段;其中,第二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应试训练阶段。
第二阶段的主要内容是:
1、检验第一阶段的复习成果;
2、查找第一阶段的复习疏漏;
3、形成详尽完备的考试策略;
4、做大量的习题,提高应试技巧;
5、在大量习题训练的基础上,修订考试策略,为下一个阶段(动力定型)打下基础。
其中,考试策略部分包括:
1、考试的时间安排;
2、各科目的答题顺序和时间;
3、各科目答题的比例及猜答案的比例;
4、答题卡的涂写方式及时间安排;
5、考场意外事件的处理办法等。
如何判别进入第二阶段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紧张复习,不少朋友已经完成了大部分课程的复习计划。如果你已经做到:
听完4科的课件;教材已经通读一遍,并且教材上的习题基本感觉障碍不大;一些习题逐渐找到解题的感觉;那么可以建议你将主要的精力方在做题为主的第二阶段复习上面。
当然,短时间听完课件是不太容易的,教材的温习也是如此。对于时间和内容的矛盾问题,我建议大家做重点的复习,而不必面面俱到。重点的选取有赖于你的考试策略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后面的关于考试策略方面会有详细的介绍。
比方说,你的英语语法部分比较薄弱,很多东西不是短时间能复习提高的,那么建议你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阅读里面,课件中关于阅读理解的经验和技巧要反复听,很好地领会,课件中关于语法和词汇的部分就不必占用太多的时间了,因为课件所覆盖的面毕竟有限,一些方式方法可以通过做题来深刻领会。教材中关于这一部分的讲述也是如此,真正地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同样地,对其他科目也是如此。
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特别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复习逐步摸清楚GCT考试的规律,各部分的内容逐渐清晰起来,有选择地重点复习一部分知识,放弃一部分(如果某一部分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复习显著提高)。
一句话,第二阶段的复习应当是根据考试策略,有选择有重点强化练习的过程。
考试策略及技巧
当初考试的时候,不少朋友强调考试策略的重要,自己也制订了详细地计划,可惜的是动力定型阶段没有很好地坚持,在考试的时候难免慌乱,又见到很多题目似曾可以拿下,贪婪之心顿起,致使策略没有很好地实施,甚觉遗憾。考试下来,很多朋友坚持既定方针,成绩异常优异。一位考292分的朋友是这样说的:我只做80%的题目,这部分题目集中精力一定做好,其他的20%,去猜答案,无论哪科,只要是时间到了,一定就坚决刹车。
上面的例子很清晰地反映出这位朋友的考试思路。
我们不妨计算一下,如果是按单科45分钟计算,除去涂写答题卡的5分钟左右时间,每题目平均时间大约是40X60/50=48秒 .数学的时间大概是:40X60/25=1分36秒 .
答题按秒来计算,在这短短的40多秒时间里,你要完成读题干,看选项,做出选择等一系列动作,显然是非常紧张的。
那么,我们换一个思路,假如我们只做其中的80%的题目,即表达、逻辑、英语只做40题,数学做25题,那么每题的时间就变为:40X60/40=60秒 ; 40x60/20=2分钟 ;有了这多出来的十多秒中,经过考前严格训练的你也许会感觉轻松起来,答题的准确率会显著地提升。
实际上,前面准确率的提高也会很好地帮助你在后面猜答案提高命中的几率。
与答题比例相结合,我们再根据考试的特点算一笔帐。
不妨先问自己一下,自己的心理底线是多少分?
越高越好是一个含糊的说法,目标不可测量意味着目标不那么清晰或者说不那么能达到。GCT考试不同于高考,分数很高固然保险,但意义不大,如果想保证过关,自己制订一个心理底线即可-“做坏的打算,按好的方向努力”。
我的建议是,按你报考的学校历年录取结果的成绩百分位做一个比较,选一个稳妥的方案。这里仍以天津大学为例:
天津大学03年录取的分数是240分左右,成绩百分位54左右;04年206分,成绩百分位44;05年210分,成绩百分位52.8;显然,如果你按成绩百分位60计算,应当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案,2005年成绩百分位60%是218分。假如题目难度和05年大体相当的话,220分就差不多了。
“其实这个考试也有投机取巧的技巧,比如一般院校的过关线220分就够了,我给大家算一个帐,x+(400-x)*0.25=220,就是说你只要确定能做对160分,其余的题闭着眼睛全蒙同一个答案,也有四分之一的正确率,总分也就够220分了,这也就是客观题的漏洞。但从这个意义上,GCT考试也是不难的,实际上真正做对的只要40%,就可以基本过关了。”
认真体会一下上面周老师这句话。假如你做对160分,即每科实际作对40分(40%),结合上面我提供的思路就是:用100%的时间作对其中80%的的题目中的50%.这个要求不应当算高,如果你能作对其中60%的题目,那么你过关不应当有问题。
实际上,如果你能作对其中60%的题目,即各科48分,那么对于剩下的20%题目猜答案的几率会显著提高。我们知道,GCT考试选项的分布大体上ABCD各占1/4 ,历年真题来选项分布也反映了这样的规律,如果你在80%的选项中作对的比例是60%,显然,剩下的20%的题目中某一相关选项的数量可能多于25%的基本概率,注意观察前部分某一选项的分布情况将有利于提高猜中的概率。
举个例子,英语是50道题目,理论上讲个选项大致是11-13题左右,你做了80%(40题)的题目,发现其中选项C已经占了9题,而A的选项仅有6个,那么有可能,剩下的10个题目中A包含了6个,而C多包含3-4个,你猜A,可能会获得12分,而猜C,多可能四8分,这还不算有其他选项的情况,因此,并非C选项的几率大,而是根据你前面做过的题目来进行综合的判定。
考试的答题顺序主要还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并没有一定之规。顺序主要参考自己各科目的强弱,仅仅体现一个原则:能拿分的要迅速拿下,过于弱的科目不要放在后一科,防止时间紧张,预留时间过少,使得该科目更加弱势,在牺牲在单科分数线上。
考试的时候试题通常是按表达、数学、逻辑、英语这样的顺序安排的。按我本人的情况,表达是母语,应当拿下,理应放在第一科,时间上给它40分钟(含答题卡涂写),保证尽可能多地拿分,数学比较弱,放在第二科,但不安排太多的时间,仅45分钟(含答题卡涂写),逻辑得分基本上是和时间成正比的,如果时间有保证,应当是比较稳妥的,英语相对较强,并且弹性很大,解题速度比较快,同时熟练的科目,我放在了后一科,这样即便是时间紧张,也可以提高猜中的几率。
所以,我的策略基本上是按照试题的顺序来的,这样做另一个好处是不会涂写答题卡混乱。紧张之际难免动作走形,如果辛苦半天后牺牲在涂卡上面岂不是很冤枉?
涂卡我是很保守的,采用了一题一涂的方式,不少朋友是用的一科一涂,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吧。但我非常不推荐各位采用后统一涂卡的方式,一般涂完全部175题要15分钟-20分钟,如果答题顺手你很难保证后留那么多时间,一些侥幸的心理后可能要付出严重的代价。假想一下,如果你涂串了,再检查可是没有时间的!不仅科目存在涂串的可能,各题目也可能涂串行等等,后果十分严重。
综上,考试好能保持平常心态,有所为,有所不为;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一旦自己设定的时间到,要果断转到下一科目上去,不要在某一科目上恋战,否则后一科压力太大。
均衡,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均衡!
关于做题
是追求质量还是追求速度,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在楼上的几个帖子中,我所描述的东西体现了一个思想,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增加速度。譬如,对于题目采用所谓的80-20原则,做80%的题目,争取做好,以提高后20%的命中几率等。
在这一阶段,大量题目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些朋友认为,能够精做一些题目远比大量做题有效,对此观点,我仍持谨慎的保留态度。首先,GCT考试的特点决定了考试的内容十分广泛,精做题目力求完美的思路可能覆盖面有限。其次,精做题目比较追求的是缜密和正确,而GCT考试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允许你这样做,一旦这样的思维成为定式,很可能会对考试感到极不适应,慌乱中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时间分配上。
对此,我建议:一定要有每科10-20套题目作保障。
参加几个QQ群中很多朋友都喜欢找一些网上的题目来做,这样虽然有效,但效率并不高。一个是这些题目多数出自MBA等考试,选项多少和GCT考试不同,针对性也较差,不够严谨,甚至一些答案都是错误的、有争议的;另外,采用QQ群上交流和考试的真实状态及环境相差甚远,对复习帮助不大。当然,一些单位不允许工作时间复习,试用QQ能够进行一些复习准备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你有条件,还是建议你尽可能少地利用QQ进行学习,好能直面书本及习题。
我仍建议大家以参考书上的习题为主攻方向。当时我主要参考书是清华的习题集,英语部分还使用了天大的一部分内容。在我看来,各高校和机构出的辅导教材都不错,各有侧重,清华的习题集比较均衡,稍难。
习题集每科目大概有10套左右的题目,好都能做一下,这样考试的覆盖范围就不会有太多的疏漏。
从现在到十一黄金周大约有30天左右时间,如何分配时间做好训练是一个大问题。我的建议是,根据考试策略和你大体安排的考试答题顺序和比重安排做题。采用单科独进的方式和整体做套题的方式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一般而言单科独进的方式更合理一些,比拟你可以在这30天中按周划分为4个阶段,每阶段集中做一科的题目。各科目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确定,如果你感觉表达部分比较强或短时间内无法迅速提高,那么可以在这部分做出调整,不占用太多的时间。
对于教材上的习题,有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处理:
大体上看一下各科目习题的套数,做好计划,安排好时间;
每科选2-4套题目先练一下,就像是小马过河,试一下水深水浅。这2-4套题目可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不限制时间,用自己大的可能做好,甚至可以超过1个小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总结前一段复习的经验教训,为制订更加周密的考试策略服务。这些题目做完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应很好地进行总结。
剩下的题目要逐步控制时间,譬如用快的速度条件下再做2套题目,看看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发挥掌握的程度。
这样做过几套题目,自己的科目情况,发挥情况等等就比较清楚了,那么接下来就要仔细调整自己的考试策略,力求精准。如逻辑题目,你长时间大约做了70分钟80分,快速度情况下大约是40分钟60分,这种情况表明,逻辑科目的时间安排上大约是提高一分钟可以增加1分,那么在你今后做题中时间调整为55-60分钟看行不行,这是一种质量和速度的均衡,相应地要调整其他科目的时间,以求符合总体时间框架。譬如,逻辑给了55分钟,相当于超了10分钟,其中5分钟可能来自语文,5分钟可能来自英语,那么在做这两科的时候时间安排上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均以40分钟为限定时间,不可超过。
各科目训练的终目的是达到质量和速度的均衡
做多少题目是另一个问题,以很多朋友的经验,做完清华教材上的题目基本可以达到一定效果,但为了稳妥,继续提高解题的速度,还是再多做一些题目为好。 我依然推荐大家做比较正规的题目,而不推荐从网络上找的所谓题目。一般各出版社出版的GCT备考书籍题目都比较严谨,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且难度适中,属于不错的题目,如复旦、北大、人大等等。每套教材都附带着10套左右的题目,购买任何一套即可。
做单科的题目也有一定的要求,建议做题的时候使用测试卡(GCT模拟题测试卡) 这种测试卡是我当初根据其他朋友制作的答题卡改进而成的,分数学和其他两个类型。卡上可标记时间,各部分的得分情况等等,有利于将来的汇总。 对于每次测试的结果建议好保留,以清晰地掌握自己答题的熟练程度等等,将来在动力定型阶段做套题时可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这10-20套题目做下来,对自己终考试的结果基本上就有清晰的了解了。
复习训练中,我的感觉是开始的时候比较困难,消耗的时间比较多,成绩不够稳定,比如英语开始的时候感觉手很生,注意力也很不容易集中,做一套题目多的时候用了55分钟,成绩总在50分左右徘徊。后来通过训练,并且认真推敲做题的技巧,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大约做到10套以后,基本上时间可以控制在40分钟以下,再继续做题,就稳定在30分钟,成绩70分左右了。
英语我认为是弹性很强的科目,如果速度快对全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我选择在速度为先,事实证明这一选择相当明智,考试的时候,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20分钟英语拿下60多分,对此我十分满意。
做题的频度理论上讲当然是越多越好,越接近真实环境越好,但这样实现很困难。一般每天做2-3套比较好,剩下的时间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也不必完全精准地搞清,比如花很大精力在阅读中不认识的单词上下功夫实际上并不经济,倒不如多看一些,至少混个脸熟,考试的时候能反应过来就成。与之类似的还有表达部分的一些内容,如文学常识之类,这部分可以轻轻带过。逻辑是个例外,如果可能尽可能搞清楚每一道题目,做到彻底的理解。
一些朋友抱怨工作紧张,没有时间等等。这的确是现实,但是不要忘记,考试是自己的事情,是在孤独和寂寞中做着自己给自己赛跑的游戏,任何人无法替代你本身,更没有人逼迫你是否该复习、怎么样复习,剩下的也就只有自己的问题了,真的希望今年复习的朋友在未来的一天回顾这件事情,坦然地说:自己的努力和辛苦没有白费。 来
第二阶段的主要内容是:
1、检验第一阶段的复习成果;
2、查找第一阶段的复习疏漏;
3、形成详尽完备的考试策略;
4、做大量的习题,提高应试技巧;
5、在大量习题训练的基础上,修订考试策略,为下一个阶段(动力定型)打下基础。
其中,考试策略部分包括:
1、考试的时间安排;
2、各科目的答题顺序和时间;
3、各科目答题的比例及猜答案的比例;
4、答题卡的涂写方式及时间安排;
5、考场意外事件的处理办法等。
如何判别进入第二阶段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紧张复习,不少朋友已经完成了大部分课程的复习计划。如果你已经做到:
听完4科的课件;教材已经通读一遍,并且教材上的习题基本感觉障碍不大;一些习题逐渐找到解题的感觉;那么可以建议你将主要的精力方在做题为主的第二阶段复习上面。
当然,短时间听完课件是不太容易的,教材的温习也是如此。对于时间和内容的矛盾问题,我建议大家做重点的复习,而不必面面俱到。重点的选取有赖于你的考试策略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后面的关于考试策略方面会有详细的介绍。
比方说,你的英语语法部分比较薄弱,很多东西不是短时间能复习提高的,那么建议你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阅读里面,课件中关于阅读理解的经验和技巧要反复听,很好地领会,课件中关于语法和词汇的部分就不必占用太多的时间了,因为课件所覆盖的面毕竟有限,一些方式方法可以通过做题来深刻领会。教材中关于这一部分的讲述也是如此,真正地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同样地,对其他科目也是如此。
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对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特别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复习逐步摸清楚GCT考试的规律,各部分的内容逐渐清晰起来,有选择地重点复习一部分知识,放弃一部分(如果某一部分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复习显著提高)。
一句话,第二阶段的复习应当是根据考试策略,有选择有重点强化练习的过程。
考试策略及技巧
当初考试的时候,不少朋友强调考试策略的重要,自己也制订了详细地计划,可惜的是动力定型阶段没有很好地坚持,在考试的时候难免慌乱,又见到很多题目似曾可以拿下,贪婪之心顿起,致使策略没有很好地实施,甚觉遗憾。考试下来,很多朋友坚持既定方针,成绩异常优异。一位考292分的朋友是这样说的:我只做80%的题目,这部分题目集中精力一定做好,其他的20%,去猜答案,无论哪科,只要是时间到了,一定就坚决刹车。
上面的例子很清晰地反映出这位朋友的考试思路。
我们不妨计算一下,如果是按单科45分钟计算,除去涂写答题卡的5分钟左右时间,每题目平均时间大约是40X60/50=48秒 .数学的时间大概是:40X60/25=1分36秒 .
答题按秒来计算,在这短短的40多秒时间里,你要完成读题干,看选项,做出选择等一系列动作,显然是非常紧张的。
那么,我们换一个思路,假如我们只做其中的80%的题目,即表达、逻辑、英语只做40题,数学做25题,那么每题的时间就变为:40X60/40=60秒 ; 40x60/20=2分钟 ;有了这多出来的十多秒中,经过考前严格训练的你也许会感觉轻松起来,答题的准确率会显著地提升。
实际上,前面准确率的提高也会很好地帮助你在后面猜答案提高命中的几率。
与答题比例相结合,我们再根据考试的特点算一笔帐。
不妨先问自己一下,自己的心理底线是多少分?
越高越好是一个含糊的说法,目标不可测量意味着目标不那么清晰或者说不那么能达到。GCT考试不同于高考,分数很高固然保险,但意义不大,如果想保证过关,自己制订一个心理底线即可-“做坏的打算,按好的方向努力”。
我的建议是,按你报考的学校历年录取结果的成绩百分位做一个比较,选一个稳妥的方案。这里仍以天津大学为例:
天津大学03年录取的分数是240分左右,成绩百分位54左右;04年206分,成绩百分位44;05年210分,成绩百分位52.8;显然,如果你按成绩百分位60计算,应当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案,2005年成绩百分位60%是218分。假如题目难度和05年大体相当的话,220分就差不多了。
“其实这个考试也有投机取巧的技巧,比如一般院校的过关线220分就够了,我给大家算一个帐,x+(400-x)*0.25=220,就是说你只要确定能做对160分,其余的题闭着眼睛全蒙同一个答案,也有四分之一的正确率,总分也就够220分了,这也就是客观题的漏洞。但从这个意义上,GCT考试也是不难的,实际上真正做对的只要40%,就可以基本过关了。”
认真体会一下上面周老师这句话。假如你做对160分,即每科实际作对40分(40%),结合上面我提供的思路就是:用100%的时间作对其中80%的的题目中的50%.这个要求不应当算高,如果你能作对其中60%的题目,那么你过关不应当有问题。
实际上,如果你能作对其中60%的题目,即各科48分,那么对于剩下的20%题目猜答案的几率会显著提高。我们知道,GCT考试选项的分布大体上ABCD各占1/4 ,历年真题来选项分布也反映了这样的规律,如果你在80%的选项中作对的比例是60%,显然,剩下的20%的题目中某一相关选项的数量可能多于25%的基本概率,注意观察前部分某一选项的分布情况将有利于提高猜中的概率。
举个例子,英语是50道题目,理论上讲个选项大致是11-13题左右,你做了80%(40题)的题目,发现其中选项C已经占了9题,而A的选项仅有6个,那么有可能,剩下的10个题目中A包含了6个,而C多包含3-4个,你猜A,可能会获得12分,而猜C,多可能四8分,这还不算有其他选项的情况,因此,并非C选项的几率大,而是根据你前面做过的题目来进行综合的判定。
考试的答题顺序主要还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并没有一定之规。顺序主要参考自己各科目的强弱,仅仅体现一个原则:能拿分的要迅速拿下,过于弱的科目不要放在后一科,防止时间紧张,预留时间过少,使得该科目更加弱势,在牺牲在单科分数线上。
考试的时候试题通常是按表达、数学、逻辑、英语这样的顺序安排的。按我本人的情况,表达是母语,应当拿下,理应放在第一科,时间上给它40分钟(含答题卡涂写),保证尽可能多地拿分,数学比较弱,放在第二科,但不安排太多的时间,仅45分钟(含答题卡涂写),逻辑得分基本上是和时间成正比的,如果时间有保证,应当是比较稳妥的,英语相对较强,并且弹性很大,解题速度比较快,同时熟练的科目,我放在了后一科,这样即便是时间紧张,也可以提高猜中的几率。
所以,我的策略基本上是按照试题的顺序来的,这样做另一个好处是不会涂写答题卡混乱。紧张之际难免动作走形,如果辛苦半天后牺牲在涂卡上面岂不是很冤枉?
涂卡我是很保守的,采用了一题一涂的方式,不少朋友是用的一科一涂,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吧。但我非常不推荐各位采用后统一涂卡的方式,一般涂完全部175题要15分钟-20分钟,如果答题顺手你很难保证后留那么多时间,一些侥幸的心理后可能要付出严重的代价。假想一下,如果你涂串了,再检查可是没有时间的!不仅科目存在涂串的可能,各题目也可能涂串行等等,后果十分严重。
综上,考试好能保持平常心态,有所为,有所不为;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一旦自己设定的时间到,要果断转到下一科目上去,不要在某一科目上恋战,否则后一科压力太大。
均衡,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均衡!
关于做题
是追求质量还是追求速度,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在楼上的几个帖子中,我所描述的东西体现了一个思想,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增加速度。譬如,对于题目采用所谓的80-20原则,做80%的题目,争取做好,以提高后20%的命中几率等。
在这一阶段,大量题目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些朋友认为,能够精做一些题目远比大量做题有效,对此观点,我仍持谨慎的保留态度。首先,GCT考试的特点决定了考试的内容十分广泛,精做题目力求完美的思路可能覆盖面有限。其次,精做题目比较追求的是缜密和正确,而GCT考试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允许你这样做,一旦这样的思维成为定式,很可能会对考试感到极不适应,慌乱中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时间分配上。
对此,我建议:一定要有每科10-20套题目作保障。
参加几个QQ群中很多朋友都喜欢找一些网上的题目来做,这样虽然有效,但效率并不高。一个是这些题目多数出自MBA等考试,选项多少和GCT考试不同,针对性也较差,不够严谨,甚至一些答案都是错误的、有争议的;另外,采用QQ群上交流和考试的真实状态及环境相差甚远,对复习帮助不大。当然,一些单位不允许工作时间复习,试用QQ能够进行一些复习准备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你有条件,还是建议你尽可能少地利用QQ进行学习,好能直面书本及习题。
我仍建议大家以参考书上的习题为主攻方向。当时我主要参考书是清华的习题集,英语部分还使用了天大的一部分内容。在我看来,各高校和机构出的辅导教材都不错,各有侧重,清华的习题集比较均衡,稍难。
习题集每科目大概有10套左右的题目,好都能做一下,这样考试的覆盖范围就不会有太多的疏漏。
从现在到十一黄金周大约有30天左右时间,如何分配时间做好训练是一个大问题。我的建议是,根据考试策略和你大体安排的考试答题顺序和比重安排做题。采用单科独进的方式和整体做套题的方式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一般而言单科独进的方式更合理一些,比拟你可以在这30天中按周划分为4个阶段,每阶段集中做一科的题目。各科目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确定,如果你感觉表达部分比较强或短时间内无法迅速提高,那么可以在这部分做出调整,不占用太多的时间。
对于教材上的习题,有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处理:
大体上看一下各科目习题的套数,做好计划,安排好时间;
每科选2-4套题目先练一下,就像是小马过河,试一下水深水浅。这2-4套题目可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不限制时间,用自己大的可能做好,甚至可以超过1个小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总结前一段复习的经验教训,为制订更加周密的考试策略服务。这些题目做完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应很好地进行总结。
剩下的题目要逐步控制时间,譬如用快的速度条件下再做2套题目,看看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发挥掌握的程度。
这样做过几套题目,自己的科目情况,发挥情况等等就比较清楚了,那么接下来就要仔细调整自己的考试策略,力求精准。如逻辑题目,你长时间大约做了70分钟80分,快速度情况下大约是40分钟60分,这种情况表明,逻辑科目的时间安排上大约是提高一分钟可以增加1分,那么在你今后做题中时间调整为55-60分钟看行不行,这是一种质量和速度的均衡,相应地要调整其他科目的时间,以求符合总体时间框架。譬如,逻辑给了55分钟,相当于超了10分钟,其中5分钟可能来自语文,5分钟可能来自英语,那么在做这两科的时候时间安排上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均以40分钟为限定时间,不可超过。
各科目训练的终目的是达到质量和速度的均衡
做多少题目是另一个问题,以很多朋友的经验,做完清华教材上的题目基本可以达到一定效果,但为了稳妥,继续提高解题的速度,还是再多做一些题目为好。 我依然推荐大家做比较正规的题目,而不推荐从网络上找的所谓题目。一般各出版社出版的GCT备考书籍题目都比较严谨,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且难度适中,属于不错的题目,如复旦、北大、人大等等。每套教材都附带着10套左右的题目,购买任何一套即可。
做单科的题目也有一定的要求,建议做题的时候使用测试卡(GCT模拟题测试卡) 这种测试卡是我当初根据其他朋友制作的答题卡改进而成的,分数学和其他两个类型。卡上可标记时间,各部分的得分情况等等,有利于将来的汇总。 对于每次测试的结果建议好保留,以清晰地掌握自己答题的熟练程度等等,将来在动力定型阶段做套题时可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这10-20套题目做下来,对自己终考试的结果基本上就有清晰的了解了。
复习训练中,我的感觉是开始的时候比较困难,消耗的时间比较多,成绩不够稳定,比如英语开始的时候感觉手很生,注意力也很不容易集中,做一套题目多的时候用了55分钟,成绩总在50分左右徘徊。后来通过训练,并且认真推敲做题的技巧,成绩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大约做到10套以后,基本上时间可以控制在40分钟以下,再继续做题,就稳定在30分钟,成绩70分左右了。
英语我认为是弹性很强的科目,如果速度快对全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我选择在速度为先,事实证明这一选择相当明智,考试的时候,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20分钟英语拿下60多分,对此我十分满意。
做题的频度理论上讲当然是越多越好,越接近真实环境越好,但这样实现很困难。一般每天做2-3套比较好,剩下的时间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也不必完全精准地搞清,比如花很大精力在阅读中不认识的单词上下功夫实际上并不经济,倒不如多看一些,至少混个脸熟,考试的时候能反应过来就成。与之类似的还有表达部分的一些内容,如文学常识之类,这部分可以轻轻带过。逻辑是个例外,如果可能尽可能搞清楚每一道题目,做到彻底的理解。
一些朋友抱怨工作紧张,没有时间等等。这的确是现实,但是不要忘记,考试是自己的事情,是在孤独和寂寞中做着自己给自己赛跑的游戏,任何人无法替代你本身,更没有人逼迫你是否该复习、怎么样复习,剩下的也就只有自己的问题了,真的希望今年复习的朋友在未来的一天回顾这件事情,坦然地说:自己的努力和辛苦没有白费。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