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金土地”工程使250万人受益

时间:2008-10-25 01:30:00   来源:无忧考网     [字体: ]
实施两年多来,整理土地270万亩,新增耕地34.3万亩,形成一批规模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我家原有10亩地,整理后增加4亩地。原来出村的路上都是泥巴,现在修好后就可以坐汽车去集镇卖东西;那边坡上的堰塘,原来干巴巴的,现在水满满的。有了‘金土地’,我们热情高得很呢。”向记者谈起“金土地”工程带来的实惠,四川省荣县度佳镇芭蕉湾村73岁的村民唐桂兰如数家珍,毫不掩饰喜悦之情。
  像唐桂兰这样真真切切感受到“金土地”工程好处的农民,在四川还有很多。4月25日,记者从在成都召开的四川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现场会议上获悉,自2005年12月启动以来,四川省共投入资金45.5亿元,整理土地面积270万亩,新增耕地34.3万亩,直接受益人口超过250万人。
  来自全省21个市(州)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现场会,充分显示出“金土地”工程在各级政府工作中地位举足轻重。四川省政府分管负责人表示,实施“金土地”工程已不是单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共同职责。“金土地”工程是惠民富民的民生工程,是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在新增耕地面积方面,新增耕地率由原来的1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3%~15%.通过配套修建水渠、沟塘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成162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既实现了量的占补平衡,又实现了质的提升。
  在农业优化升级方面,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瞄准土地整理建成的大片农田区块。这些企业与当地农民协商后,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基础上租用耕地,建成富有特色的蔬菜、养殖、良种培育基地。通过流转经营土地,村民可以定期拿到根据市场粮价商定的租金,参与企业分红,并可到这些基地打工,收入得到提高。以成都为例,目前整理土地规模达100万亩,在成都平原建成56个面积在5000亩~10000亩的成规模的粮、油、菜等有产业特色的农业基地。
  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各地通过拆院并院、兴建城镇集中居民小区,引导农民住宅向中心村集中,腾出原有宅基地。目前,仅成都就建设中心村、居民点140个,完成1.46万户共计村民6.68万人的城镇化改造。如果全市农村宅基地改造完毕,可节约42万亩集体建设用地。记者在部分居民小区看到,排排新房、小楼整齐有序,街道整洁,卫生室、警务室、活动广场、公共厕所,以及水、电、气、光纤等现代化服务设施齐全。有些小区还专门规划建成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福利院、学习室。
  在解放劳动生产力方面,各地积极推动三次产业互动,实现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充分就业。在新津县,当地探索出“村企结对”、“车间进社区”、“加工进农户”等村民转移就业模式,借助新形成的交通优势以及闲散劳动力优势,村民在自己家承接工厂的委托加工业务,办起了手工作坊。这就使村民既享有出租耕地的经营权和收益分配,又腾出手来干副业,实现了当地所谓的“种地不见地,养猪不见猪”的产业结构模式。
  在现场会上,四川省副省长魏宏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强化规划管理,加强项目监管,完善激励机制,尊重农民意愿,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尤其在资金保障这一环节,四川省要求,各地的新增耕地和农业综合开发的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闲置费、耕占税,以及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投入农业的资金,都要支持“金土地”工程。自贡市等地区还创新思路,积极利用银行贷款等途径筹集多方资金投入土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