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应用文写作的一些看法

时间:2013-01-17 16:55:00   来源:无忧考网     [字体: ]
这篇关于初中生应用文写作的一些看法,是®忧考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如今初中生应用文写作的状况不是很乐观。而应用文的写作对学生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又极其重要,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本人在如何提高中学生应用文写作思路方面,作了一点小小的思考,即教师要转变一下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应用文的写作教学引起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仅能写,而且也能写好。
关键字:应用文 写作 现状 重要性 培养兴趣
一、现行初中生应用文写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应用文,也称实用文,是指在日常的生活、工作或学习中,办理公务、处理私事时所使用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介绍经验、联系工作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用文是人们生活中实用的一种文体,理应受到极大的重视,可事实却不容乐观。当今中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大大弱化。就拿平时学生行为规范中的请假条吧,学生根本不会写正规的请假条,胡乱的涂鸦几句话,更有甚者,连请假的内容都讲不清楚。班级如果要出一个通知,有的学生也是错误百出,就拿近一段时间班级里后来申请争取入团的几个同学来说,连个申请书都不知如何下手。这些幼稚的错误,真是让人啼笑皆非。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慨叹学生语文素养日益低下的时候,也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呢?看到学生的表现,作为语文老师的我确实也深感惭愧,学生应用文写作如此苍白,跟我们平时对此文体的忽视有很大的关系。
追根究底,是语文老师都把语文教育当作了考试的附庸,在学生本已没多少精力对付语文,而作文又是学生的心头之痛的情况下,学生仅有的一点学习语文的时间,学习写作的时间,只好让位于考试作文的写作。以致于跟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文写作就让学生自由发挥。难怪连份入团申请都不会写的学生走入社会,让人们不禁又要口诛笔伐语文,感叹误尽苍生是语文了。
二、应用文写作对于初中生的重要性
应用文的写作,对现在的初中生来说却非常重要,在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它的身影随处可见。我简单罗列了一下:
七年级语文教材有发言提纲、书信、公益广告、阅读笔记、心得笔记
八年级语文教材有公开信、新闻稿、研究报告、前言编后记、导游词
九年级语文教材有演讲稿、新闻稿、人物简介、倡议书、调查报告
可见,人教版教材对学生应用文的写作,还是引起了极大的重视。不过我们老师在近几年中考不考应用文的心理暗示下,把现行教材中大好的教学素材冷落了。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从实用的角度看,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为学生走入社会服务。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确实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为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服务。而语文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应用文正是语文工具性的好体现。如今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密切,应用文写作更是衡量一个人基本语文素养的标志,从这一点来说,我们语文教师更是不能忽视这实实在在的语文资源。
(二)从中考角度看,作为老师更是应重新引起重视。
学生应用文写作的现状如此惨白,跟学生和老师的不重视有何大的联系。但是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受到了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好在近两年我看到了一些中考试题中有了应用文的影子,这是很值得欣慰的,应用文写作的曙光出现了。
08年某市中考作文题:二选一其中之一就是书信的写作。 题目如下: 书信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表达方式较为灵活,可以记述见闻,诉说真情,评论时事,探讨问题,说明原委。请以“致××的信”为副标题写一封不少于600字的信,自主立意,自拟正标题。
09年某市中考基础题,综合性学习。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端午风俗》手抄报,特向全班同学征稿。其中第三小题。请你为手抄报写一则“编后语”,要求阐明编写意图,字数40字左右。(2分)这个题目看起来很突兀,其实它的训练点在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 “前言与编后记”中。书中原要求如下:分门别类辑古诗,训练要求以“古诗中的 ”为题,围绕你选定的专题,把你所记得的和能够查阅到的相关古诗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你还可以为诗集写一篇“前言”或“编后记”,说一说看书编辑的过程,以及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根据阅卷老师介绍这个题目得分率相当的低,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何谓编后语。其实这根本不是偏题怪题,训练点就在语文教材中。所以说,无论从教材的编排,学生的实际,甚至为考试的得分,应用文写作应在作文教学中重新拥有一席之地,而不是被其他内容挤占得无容身之处了。
三、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初中生应用文写作的水平
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如此弱化,而应用文的写作对中学生又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应如何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水平呢?我在近几年的应用文教学中做了些许尝试。
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把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提到重要的位置。
尽管现行的教材对于应用文写作内容的编排,还是有着极大的关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对教材的解读不到位,对有的内容删繁就简,也有的只是罗列一下文体方面的知识,告诉学生一些理论上的技巧,就是所谓的纸上谈兵。根本没有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写,学生也就眼高手低,自以为这很容易,根本不值一写,造成了应用文“一看就懂,一写就错”的现象。叶圣陶说过: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宜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之想。应用文从不会到会并不是只要掌握其中所谓的知识就可以了,而要真正提高学生应用文的写作水平,必须花费时间让学生去写,在写之后,才能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错误,才能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应给应用文写作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写,让学生在写中学会写。巴金曾说过,“写吧,只有写才能写。”
然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应用文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上的重视,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方面,但是这毕竟只是外因,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学生自己,只有学生真正喜欢应用文的写作,认真去写,应用文的写作水平才能提高。和其它文体相比,应用文没有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散文真实细腻的情感,没有议论文汪洋恣肆的论辩。它单调、抽象、甚至是枯燥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大,我们知道,在掌握应用文知识转化为会写应用文能力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兴趣的培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好的老师。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1.情境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应用文的写作
应用文重要的特点是实用,生活中处处都是应用文写作的场景,教师巧妙的结合具体场景,让学生写应用文,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信是我们容易掌握的应用文体,可如今随着电子媒体的普及,学生写信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些情境,例如感恩节到了,可以鼓励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信,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学生在训练之前,教师可对书信的格式做一些介绍,这样,学生就不会草率地把新写满就行了,他们一定会觉得写这信不单单是一个语文作业,更是对父母一颗感恩的心。教师在本堂课上的教学目标就这样轻松的达到了,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思想教育。
2.走出课堂,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的学写应用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又指出要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应用文写作可以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走近社区,参加各类活动,在活动中学写各类应用文。
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学校政教处会让学生完成“假期五个一”活动,其中一项是完成一项调查报告。学生根据自己家所在社区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定一个组长,带领组员对自己所在社区居民的不文明行为做一个调查,并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1.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成一份调查报告。2.针对你的调查报告,给全体居民写一封倡议书,拟一份文明公约3.写一份关于“文明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演讲稿4、拟几条关于文明的公益广告。这四项工作可以小组内合作完成。从新学期同学们上交的作业来看,大家都兴致盎然的参加了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出色的完成了各项任务,活动搞的有声有色,活动结束,同学们不光对调查报告、倡议书、演讲稿、公益广告等应用文体有了初步了解,还增强了自己作为社区一份子的主人翁意识。
3.合作竞争,在竞争中争先恐后的学写应用文
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因此,我有意的开展一些竞赛,来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应用文写作。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有一个演讲稿的写作要求,在课堂内,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写作演讲稿的一些技巧,首先,要先选好话题,话题应是大家感兴趣而自己又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有独立见解,有真情实感。不要人云亦云,或者说假话、空话。其次要做到观点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同时要条理清晰,示例典型,有说服力。第三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表达技巧的运用。遣词造句要简明准确,设问要发人深省,比喻要生动形象,排比要富有气势。接着我让学生在“笑对失败”、“善待他人”、“竞争与合作”三个话题中选择其中之一写一篇演讲稿,写完以后让学生进行演讲。班队课上,每组一个代表代表组员上台演讲,学生代表评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上台一展自己的风采。通过这个演讲比赛,同学们自然而然的知道了怎样的演讲稿,才能让演讲更出色,排比的修辞在演讲中更能增强语言的气势等道理。在评比、竞赛、展示中,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空前高涨,写作的能力当然也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应用文写作在教师的重视,学生的欢迎中,一定会重新焕发勃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①《语文课程标准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人教版七至九年级六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