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季节,不少地方围绕着春耕开展了各种技术服务活动。有的地方组织专家组到乡镇了解春耕备耕情况,指导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解答技术难题;有的地方通过远程教育,在选种、选肥等方面对群众进行指导……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1424亿斤,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八连增”。这也使得我国在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赢得了主动。粮食丰则农业稳,农业稳则天下安。好形势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2012年,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稳中求进”目标,尤其需要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防止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农业科技将是战略支撑。这也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的战略考量。
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科技为解决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1%的人口。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农业增长推动力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正快速提升,科技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但也要承认这样一个现实,我国科学研究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力整体上还是偏弱,而且在影响未来农业发展的重大前沿技术开发储备方面还面临不少挑战。如针对现代育种科技、资源节约型农业科技、智能化农业科技等这些公认的重大前沿技术,在开发和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不仅如此,在连年增产增收之后,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无论是高成本下继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还是高基数下延续农业增产增收的势头,难度都更大。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为此,应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抢占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应面向产业需求,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应大幅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尤其需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科研主体积极性受限和科技成果需求出口不畅,这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科技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原因。解决农技推广服务“后一公里”问题,打通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加大财政投入和理顺科研管理体制的同时,特别需要加强培育市场机制,以此调动科研供给与成果需求两方面的积极性。